河南郑州,女子租了一栋公寓3楼到6楼开酒店,客源一直稳定。谁知,公寓二楼开了家KTV,因为价格便宜,一天到晚噪音不断,扰的3楼的顾客纷纷投诉。女子找老板理论,老板也痛快,直接包下3楼的5个房间。谁知对方付了5个月租金后就玩起了失踪,女子无奈通过媒体联系到老板。可老板却委屈的表示,没钱了,音响设备整改了,噪音控制在35分贝左右,不影响正常休息。 王秀兰蹲在302房的地板上,指尖捏着分贝仪的开关。 屏幕上的数字跳在45分贝,墙面装饰画框随着楼下传来的鼓点轻轻颤动,她凑近耳朵,能清晰听见KTV里正唱着一首流行情歌的副歌部分。 这间曾被客人夸“比家里还安静”的客房,已经空了整整两个月,去年夏天,王秀兰把全部积蓄投进了这栋公寓的3到6楼。 为了做酒店,她特意请了装修队做隔音处理,连客房门都选了加厚的隔音款。 开业头半年,线上平台的好评里一半都提“3楼安静”,熟客订房时总会特意嘱咐“要三楼的房间”。 最忙的时候,3楼8间房能撑起酒店一半的营收,王秀兰每天早上都要去3楼转一圈,看看床品是否铺得整齐,香薰是否还有味道。 然而改变是从今年春天开始的。二楼原本空置的商铺突然搭起脚手架,没等王秀兰打听清楚,“24元3小时欢唱”的红色海报就贴在了电梯口。 起初她没太在意,直到第一通投诉电话打进来,凌晨一点,住301房的客人在电话里吼,楼下的低音炮震得我床都在晃,还让不让人睡了! 她赶紧跑到3楼,刚推开301房的门,就被一股震耳的音乐包裹,客人指着床头柜上的水杯,里面的水正泛起细小的波纹。 那之后,投诉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有带老人的家庭退了七天的房,说老人心脏受不了;有赶早班机的客人凌晨四点退房,说睁着眼睛等天亮。 没办法,王秀兰只能把3楼靠楼梯的8间房全下了架。 她自己买了分贝仪,从早到晚测:早上九点测是42分贝,中午十二点升到46分贝,凌晨一点最高,飙到了49分贝。 她翻遍了相关规定,《噪声污染防治法》里写得明明白白,酒店属于噪声敏感区域,卧室夜间噪声不能超过30分贝。 抱着检测记录,王秀兰找到了KTV老板李建军,但出乎她意料,对方没绕弯子,坐在办公室里指着窗外说。 我知道吵到你了,这样吧,我每天给你500块,把3楼最吵的5间房包下来,就当补偿你的损失,我这边也尽快整改。 从5月10日开始,每天早上九点,王秀兰的手机都会收到一笔500元的转账。 这笔钱成了她的定心丸,她用这笔钱给投诉的客人退赔房费,还买了加厚的隔音棉贴在3楼的天花板上。 可这份默契没撑过五个月,10月10日那天,王秀兰等到中午十二点,手机也没响起转账提示音。 她跑到KTV,前台说“李总不在”;下午再去,还是同样的答复,直到夜里十一点,她在停车场堵住了正要开车走的李建军。 对方却裹紧外套往车里钻,只丢下一句“最近生意不好,没钱了”就开车跑了。 记者跟着王秀兰找到李建军时,他一肚子“委屈”,我已经掏了六万多了,现在店里生意差,实在拿不出钱了。 他掏出一份检测报告,上面写着“噪声值35分贝,符合标准”,可当记者跟着王秀兰去302房时,刚进门就听见了清晰的歌声,分贝仪显示43分贝。 王秀兰翻出手机里的投诉录音,里面的音乐声和震动声清清楚楚,李建军的脸瞬间红了。 更关键的是,这栋公寓的房产证上写着“居住用地”,而且《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居民楼内不得设立娱乐场所。 这一点,李建军从头到尾都没提过,现在,王秀兰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的材料:两本分贝检测记录、三本客人投诉登记表、五张补偿转账截图,还有KTV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她已经向环保部门提交了投诉,也找了律师,准备通过法律途径要回剩下的补偿款。 楼下的KTV还在营业,电梯里的海报换成了“双11特惠”,红色的字体在灯光下格外刺眼。 说到底,做生意得守规矩。李建军的KTV要是合规经营,就不会一开始同意补偿;要是真的噪音达标,也不会有那么多客人退房。 违规经营的成本,从来不该让像王秀兰这样的无辜商家承担。 希望监管部门能早点查清事实,让3楼的客房重新住满客人,让那些期待安静休息的住客,能真正睡个安稳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