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欺负人了!”近日,湖北武汉,一老板找人做吊顶,谈好了3000元包工包料,工人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凌晨1点才做完,可结账时,老板却说做的不合适,坚决要扣1000元,工人气不过,将装好的吊顶全拆了。 这事得从便利店老板王老板急着开业,通过熟人找了老李、大刘和小张三个师傅做吊顶。双方口头谈好,3000块包工包料,做完就结账。都没签合同,就凭一句“放心吧,肯定给你做好”。 谁也没想到,这句口头承诺,埋下了雷。 早上八点,三人就开始忙活。量尺寸、裁板材、打龙骨,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王老板中间来看了两次,只催“抓紧点,后天要开业”,对施工质量没提任何意见。 真正拼的是时间。小张的冲击钻中途卡壳,跑出去大半天才借到备用机器;老李的老寒腿犯了,爬上爬下的时候,疼得直咧嘴;大刘颈椎不好,仰头作业时间一长就头晕,只能干一会儿歇几口气。 他们这么拼,不是没有理由。老李闺女下个月学费要交,大刘家里老母亲每月药费不能断,小张媳妇刚怀上,正是用钱的时候。这单活扣掉材料成本,三人平分下来也就几百块,但对他们来说,每一分都是救命钱。 一直干到凌晨两点,终于收工。老李特意把现场打扫干净,拍了视频发给王老板。视频里吊顶平整,边角料都打包好了,就等验收拿钱。 没想到等来的是一条冷冰冰的微信:“接缝处有缝隙,看着不舒服,扣1000,就给2000。不同意你们看着办。” 老李赶紧打电话解释:“王老板,那缝隙就两三毫米,不影响使用,我们现在就能回去调整。” “不用了,我看着别扭。”电话那头语气强硬。 再发微信,发现已经被拉黑了。 三人蹲在便利店门口,夜风一吹,心比身子还凉。 “17个小时白干了不说,还要倒贴材料钱?”小张气得手发抖。 “没拿到工钱,这些材料还是咱们的。”大刘突然站起来,“拆!” 凌晨三点,他们又回到便利店,把刚装好的吊顶一块块拆了下来。拆下来的材料整齐码在门口,没碰坏店里任何其他东西。 第二天王老板来开店,看见满地狼藉,直接报了警。 民警来了之后调取监控、查看聊天记录,最后明确告诉王老板:“你这属于单方面违约,扣款没有依据。” 可惜,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王老板原定的开业计划泡汤,半个月房租、备货损失加起来小两万。而三个师傅,白干了通宵,一分钱没拿到。 这种“口头约定惹的祸”,在装修圈里太常见了。 就像上个月杭州发生过类似的事。吴师傅给一户人家贴瓷砖,2800元包工包料,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八点。完工后房东挑刺,说有的砖缝稍微宽了点,硬要扣600块。最后闹到社区调解,各让一步,扣了300块了事。 但武汉这事,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站在工人这边。有人说:“17个小时挣500多,还要扣1000,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也有人一针见血:“就是吃准了农民工没签合同,不敢较真。” 回过头看,这场两败俱伤的纠纷,本来完全可以避免。 如果开工前花十分钟写个简单协议,把工艺标准、验收方式、付款时间写清楚; 如果完工后王老板能好好说话,让师傅现场调整,或者适当少给点补偿; 如果三个师傅能多个心眼,坚持签个书面约定…… 可惜没有如果。 王老板想省1000块,结果赔进去近两万;师傅们想挣500块,结果白干一整晚。这场纠纷里,没有赢家。 说到底,在靠手艺吃饭的行当里,诚信比什么都重要。雇主不能把别人的辛苦当儿戏,工人也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谁的汗水也都不是白流的。 一句口头约定,扛不住现实的分量。白纸黑字,不是为了生分,而是为了让付出都有回报,让善良都不被辜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