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中日之间的局势问题,本博之前在线下给朋友们讲了两节课,今天把要义归拢一下给大家:东亚这个地方,有些恩怨不是说化解就能化解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甩不掉的世仇”。一千多年里,打了无数回,从文化到经济,地缘博弈到战争,中日之间的每一次摩擦都像在民族的DNA里面刻了一刀印记。相比之下,大陆和台湾再怎么吵,本质上还是一家人,处理的时候会多几分耐心,打的时候也多几分顾忌。可对日本,这种“家里人的克制”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深到骨子里的历史反应机制:一旦形势真的失控,中方绝不会像处理内部问题那样犹犹豫豫,而会非常直接、非常彻底地应对。这不是情绪,而是千年经验换来的警觉。日本这边,也有一套自己的剧情。虽然二战已经输了,但日本国内一部分力量一直坚持“我们只是输给美国的技术,不是输给中国”。这种心态在日本右翼和政坛里相当普遍。简单说就是:畏威不畏德,只服强的,不服近的;只认拳头,不认道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新时代里必须在经济、科技、产业链等各方面全方位碾压日本---让日本意识到“现实变了”,让他们彻底从旧时代的幻想当中醒过来。事实上,中国现在的综合实力已经不是日本能比的了。中国发展太快,体量太大,科研和装备更新速度太快;日本却被老龄化、经济停滞和社会保守拖住了脚步。日本社会相对保守和新闻闭塞,普遍看不清、不了解今天的中国,也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了巨大一截,这种“看不清现实”的状态,反而很危险。更关键的是,日本的国家决策也不是完全“自己说了算”。表面上是君主立宪国,实际上却被大量驻日美军基地深深绑定。你看日本政坛里某些人物在涉华议题上突然变得强硬,很可能并不是“日本想这么做”,而是美国特朗普需要日本这么做。这就解释了日本最近几年在地区问题上为什么突然急了、凶了、跳得高了---它被美国推着往前走。在产业链上,日本也很忙。他们前几年在中国疯狂购入囤稀土,就是在为未来的科技竞争提前铺路。但因为自己缺深加工技术,所以未来几年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想办法补这个短板。也就是说,围绕帮助美国突破技术封锁,在稀土、磁性材料、稀有金属技术的“中日抢跑”,很可能成为未来中美全方面博弈的一个主战场。当然,日本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在产业规模上是宏大和全方位碾压的,而他们在基础科学、材料学、精密制造上的科研水平依然很强,这一点不能低估。但对我们来说,保持领先必须是“全面领先”“持续领先”“不留短板”。因为日本是那种只要看到缝隙就会往前冲的国家,一旦反应过来,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得快得多。更让人警惕的是,日本很多企业都有“战时设计思维”。工厂随时调整,马上能切到军工体系;供应链一旦重组,马上能扩大产能。他们从来没有丢掉“随时准备快速动员”的本能。这就意味着,一旦日本政坛风向改变,它的战略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膨胀起来。然而,站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看,这件事并不全是坏事,甚至可能是“时代送来的压力礼物”。因为,一个国家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能逼我们往前冲冲冲的对手。美国当年就是靠把苏联当“对手”才冲到了世界巅峰。压力让国家集中注意力,竞争让国家提升效率,危机感会让国家的科技、工业、军工、治理体系全部进入快车道。现在中国即将解决内部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全面解决。那之后,中国的国家动能将高度集中、爆发式释放。但问题来了,国家发展也要有目标。解放了台湾,美国人也会变得老实很多,那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从哪里来?压力从哪里来?危机感从哪里来?美国当然是长期竞争者,但中美关系太复杂了,敌对、合作、纠缠、互依同时存在,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唯一的外部压力源”。就在这个关键节点,日本政坛突然开始激进化的军国主义势力复辟---这反而让日本重新具备了一个大国“对标者”的特征。它足够熟悉、足够强硬、足够敏感;它的野心与不安也足够真实;最重要的是,它的出现能让中国更清醒、更紧绷、更有动力。换句话说,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后,日本可能会成为中国“必须保持持续碾压的那个对手”。不是为了冲突而故意对立,而是为了让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里保持持续进步的压力源。我们中国是拥有有巨大智慧的文明国家,而文明的成长,本来就不是在舒适区里发生的,而是在对手、危机感、方向感的共同推动下不断跃升的。也许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中国的下一阶段,需要一个让自己无法松懈的挑战者。这个挑战者,恰好站在东海的那一边。眼下,我们绝对不能让日本再次军国主义复辟,必须全面打击,不惜使用军事手段,可以从全面收复治理钓鱼岛开始,坚决要把日本打趴下,持续踩在脚下。不久之后,我们解放了台湾,日本就是我们的全方位蓝军,中国全面崛起的2050是历史必然,而这一过程当中,日本,就是我们最好的垫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