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感叹,特朗普毁掉的不仅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更是曾经的自己!他们的逻辑是,特朗普虽然在1.0也对华强硬,但他整体行动是收住的,并没有四处树敌。这让拜登政府可以延续他的政策,用团结盟友的办法对付中国。美国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盟友,让他们相信华盛顿更可靠,通过这种方式把供应链转移到所谓的“友好国家”。 回顾特朗普第一任期,他虽然高喊“美国优先”,发动贸易战,对华加征关税,但在行动上却相对克制。 在对中国钢铝产品加征25%和10%关税时,他特意为欧盟、日本、加拿大等盟友发放了“豁免卡”,避免贸易摩擦蔓延到盟友圈。 2018年对数百亿中国商品加税时,也通过多轮谈判达成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稳住了局势。 同时,特朗普还推动签署了新版北美自贸协定(USMCA),将北美供应链牢牢绑在美国身边。这些做法,表面上是“精准打击”,实际上为拜登政府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 拜登上台后,直接继承了对华强硬的基调,转而以“拉盟友、搞转移”为手段,推动供应链从中国转向印度、越南等所谓“友好国家”。 在拜登任内,印太经济框架、四方安全对话等机制相继建立,欧洲、日韩也配合美国,推动芯片、电池等关键产业“去中国化”。 可以说,拜登的政策是在特朗普的底子上继续“装修”,甚至一度被美国媒体称为“对付中国的聪明办法”。 然而,2025年特朗普再次上台,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不再讲究“精准打击”,而是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到20%的基准关税,包括欧盟、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也无一幸免。 这一举动,立刻让全球盟友哗然。欧盟迅速宣布对美国威士忌、农产品等加征报复性关税;加拿大直接对美国钢铝产品反制,连特朗普家乡的农产品都未能幸免. 日本电子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美电子出口骤降15%。更荒唐的是,特朗普公开骂欧盟是“美国的敌人”,要求德国多交军费,否则就撤军;对日本更是直接威胁,如果丰田、本田不把工厂搬回美国,就加征汽车关税。 这种“六亲不认”的做法,让盟友彻底寒了心。原本美国精心营造的“跟着大哥混,供应链安全又可靠”的氛围,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特朗普的全球关税直接打乱了美国自己推动的供应链转移计划。 苹果公司原本想把iPhone生产线转移到印度,结果特朗普对东南亚加征关税,让库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依赖中国供应链。再比如,三星三年前响应美国《芯片法案》,在得州投资170亿美元建厂,现在却因为特朗普对韩国产品加征25%关税,股价当天暴跌14%。 美国企业也纷纷联名上书,抱怨关税只会让美国消费者买单,自己的利润反而下降。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甚至直言,美国已经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威胁之一。而《纽约时报》更是痛斥,历史上从未有全球主导力量,主动摧毁为自身带来巨利的支撑体系。 特朗普的“自毁式”操作,不仅让盟友失望,也让美国国内深受其害。摩根大通算过一笔账,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每个美国家庭每年要多花1700美元买进口商品,这无异于给全美中产家庭发了一张“强制消费券”。 而美国股市也因此狂泻不止,国内民众开始疯狂抢购,生怕物价飙升。加州甚至扬言要“另搞一套”。 美国《福布斯》杂志尖锐地指出,特朗普为了震慑中国加征的关税计划,只会使所有人变穷,尤其是美国的家庭和农民。 中美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会让美国的普通民众为其买单。这种恶劣的经济贸易对抗,对美国而言是“伤敌一百自损一千”的招数,也完全违背了特朗普上台的初衷。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时,明明为美国对华政策打下了两党共识的基础,为何第二任期却亲手拆掉了这个台子? 美国媒体和专家也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特朗普被短期政治利益和交易主义冲昏了头,只顾眼前账,忽视了长远战略。 也有人说,他根本不在乎什么政治遗产,只在乎个人声望和选举红利。但无论如何,特朗普用最极端的方式,证明了“美国优先”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它不仅没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让美国失去了盟友的信任,也失去了曾经可能留给自己的那份政治遗产。 今天,当美国媒体感叹特朗普“毁掉的不仅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更是曾经的自己”时,这既是对特朗普个人的讽刺,更是对美国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 美国原本想通过团结盟友、供应链转移来围堵中国,但特朗普的“无差别攻击”让这一计划彻底泡汤。 盟友开始另寻出路,甚至转而与中国加强合作。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警告,美国正在亲手拆解自己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全球领导力。 而《纽约时报》更是直言,特朗普政府的行为简直是在追逐金钱、领土和权力,完全背离了美国曾经标榜的“规则”和“秩序”。 政治遗产不是靠口号和强硬就能留下的,而是需要智慧、耐心和战略定力。可惜,特朗普在第二任期里,把第一任期攒下的这点家底,全都挥霍一空。美国媒体和盟友的叹息,也许正是对这位“商人总统”最真实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