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知青张梅香被公社副主任黄书良叫到办公室。从身后抱住了张梅香,嘴里念叨着:“可想死我了。”作势就要亲下去。张梅香奋力挣扎无果,就在她绝望之际,没想到一个动作竟救了她。 张梅香是北京知青中的一员,那时候响应号召下乡,她从城市来到陕北乡村。刚开始,她对农村生活一无所知,水土不服让她身体虚弱,常常觉得头疼乏力。饮食上也适应不了,那些粗粮和咸菜让她胃口难以下咽。村里分配她住进简陋的窑洞,墙壁潮湿,晚上冷风直灌。她尝试学着干农活,手上很快就磨出水泡,每天下地都觉得吃力。知青下乡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数百万年轻人像她一样离开家乡,投身到乡村劳动中。张梅香的经历反映了很多人面临的适应难题,她慢慢从这些苦头中学会坚持。 郭明亮是村里的本地青年,他话不多,但手脚勤快。看到张梅香挑水吃力,他就主动帮她担起扁担,教她怎么平衡身体避免洒水。他还指导她生火做饭,从点燃柴草到控制火候,一步步示范。张梅香跟着学,渐渐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两人通过日常劳作接触多了起来,郭明亮帮她割麦子、播种,减轻了不少负担。陕北的乡村生活艰苦,知青们常常要面对体力劳动的考验。张梅香在郭明亮的帮助下,慢慢融入村子,她学会了用锄头挖土,也知道怎么撒肥料。这些小事积累下来,让她对农村有了更深的认识。 公社副主任黄书良是村里管事的人,他对张梅香起了不轨心思。黄书良利用职位便利,常常借检查工作靠近她。他的行为让张梅香感到不安,她尽量回避单独相处。知青下乡期间,这种权力滥用的事并非个例,很多女知青遭遇过类似骚扰。张梅香作为城里姑娘,清秀的外表让她成为目标。黄书良的举动暴露了他人品问题,他不顾身份,肆意妄为。这件事后来成为张梅香生活中的转折点,她从中学会了警惕和自保。乡村的权力结构在那时候常常导致不公,黄书良就是典型例子。 那天黄书良借口谈话,把张梅香叫到办公室。他关上门后,突然从身后抱住她,嘴里念叨那些话,就要亲下去。张梅香奋力挣扎,但力气不如他大。她推搡扭动,却无法摆脱。就在关键时刻,她用力一推,把黄书良推倒在地。她趁机跑出门外,黄书良追出来,但遇到郭明亮,只能作罢。这件事让张梅香摆脱了立即危险,但也引来了后续麻烦。黄书良的失败让他恼羞成怒,他开始利用职权报复。张梅香的经历提醒人们,面对不轨时,及时反抗很重要。 事发后,黄书良开始处处刁难张梅香。他给她安排最重的活计,比如挑粪上坡、长时间除草。这些任务让她身体疲惫,手脚常常受伤。他还扣她的工分,找借口说她干活不仔细。更严重的是,他阻挠她回城的申请,让机会一拖再拖。知青们回城是很多人盼望的事,但黄书良的干预让张梅香陷入困境。郭明亮在这段时间帮了她很多,他替她分担重担,夜里补上任务。两人关系因此更近,互相支持渡过难关。这种刁难持续了8年,张梅香从中学到韧性。 1977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张梅香看到希望。她抓紧时间复习,埋头看书,最终在1978年初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对她是重大转机,从乡村到大学,生活轨迹改变。离开村子前,她把手表交给郭明亮,作为承诺。知青高考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事件,很多像她一样的人通过考试脱离农村。张梅香的成功源于她的努力和坚持,她没放弃学习机会。郭明亮看着她离开,关系面临考验。 张梅香进入大学后,定期写信给郭明亮,分享学校见闻和城市生活。这些信让郭明亮感受到差距,村里人开始议论,说她会飞走,他配不上。闲话越来越多,影响了郭明亮。他收到长辈介绍,同村寡妇李嫂条件相似,两人接触增多。李嫂带两个孩子,生活实际,郭明亮在压力下产生动摇。他寄出分手信,认为这样对她好。知青与本地人的感情常常面临现实考验,张梅香的案例典型。 张梅香收到信后,立刻中断学业,赶回陕北。她见到郭明亮,跪下表达决心。经过手续办理,两人一同返回北京,结为夫妻。这段感情跨越城乡差距,最终修成正果。知青下乡的故事中,这样的结局不多见,张梅香和郭明亮的坚持让人感慨。他们的经历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爱情与选择,面对分离和压力,他们选择了互相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