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拦婚车要1000块钱红包,新郎家人说给200元红包,老太太说:200块钱打发叫花子呢,不给我就坐在婚车前。 村口老槐树底下住的这老太太姓刘,村儿里人都喊她刘婶子,儿女都在城里定居,留她一个人守着老院子,平时最爱往人多的地方凑,谁家有红白事她总先凑过去,不是帮忙是盯着有没有能“沾点光”的机会。 婚车刚驶过村口那片麦田,红绸扎着的车头刚要拐进通往新郎家的土路,刘婶子就从老槐树下的石墩上弹了起来。她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车头前,张开双臂像块钉死的门板,脸上没半点平日的和善,反倒透着股不拿到钱不罢休的执拗。司机猛地踩下刹车,轮胎碾过碎石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惊得路边的麻雀扑棱棱飞了一片。车厢里的新娘攥紧了裙摆,原本带笑的眉眼瞬间凝住,伴娘们也面面相觑,喜庆的氛围一下子被搅得发僵。 新郎小周赶紧推开车门下来,脸上还强撑着笑意,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小红包递过去:“刘婶子,大喜的日子图个吉利,这200块您拿着买糖吃。”红包递到跟前,刘婶子眼皮都没抬,手往身后一背,屁股直接往车头保险杠上一坐,双手拍着大腿就嚷嚷起来:“200块?你这孩子是不懂事还是故意寒碜人?我看着你从小长大,如今娶媳妇这么大的事,就拿这点钱打发叫花子?今天不拿1000块出来,这婚车就别想往前开一步!” 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有站在远处指指点点的,也有几个老街坊上前劝说。村东头的王大爷拄着拐杖走过来,拉了拉刘婶子的胳膊:“他婶子,大喜的日子别这样,小周过日子也不容易,200块不少了,见好就收吧。”刘婶子甩开他的手,嗓门更高了:“老王头你别管闲事!他家在城里买了房,娶媳妇办了几十桌酒,还差我这1000块?我这是沾沾喜气,又不是抢钱!”小周的母亲急得直跺脚,一边给刘婶子作揖一边说:“婶子,您看吉时快到了,耽误了拜堂可就不好了,要不我再添100,总共300,您高抬贵手让我们过去吧。” 刘婶子头摇得像拨浪鼓,坐在地上死活不起来。小周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他知道刘婶子平时就爱占小便宜,村里谁家盖房她要去拿几块砖,谁家收庄稼她要去摘两把菜,但没想到会在自己结婚这天来这么一出。“刘婶子,”小周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红包是心意,不是硬要的。您这样拦着婚车,不仅让我们难堪,传出去您脸上也不好看啊。”刘婶子却满不在乎:“我一把年纪了,怕什么不好看?今天这钱我还非要不可了!” 僵持了快二十分钟,迎亲的队伍都慌了神,伴郎们想把刘婶子扶起来,又怕动作重了伤着她,反倒落了不是。这时村支书闻讯赶了过来,他盯着刘婶子看了半天,沉声道:“他婶子,红白事讲的是互帮互助,图的是热闹吉利,你这样拦婚车要红包,已经不是沾喜气了,是添堵。小周的红包给得合情合理,你要是再这样闹下去,可就真的不讲情面了。”刘婶子见村支书动了气,又看围观的村民大多面露不满,嘴里嘟囔着“真是小气”,慢慢从地上站了起来,接过小周递来的200块红包,悻悻地走到了路边。 婚车终于得以继续前行,可车厢里的喜庆劲儿却淡了不少。小周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起小时候村里办喜事,大家都是主动帮忙,谁家有困难互相搭把手,红包都是象征性的几块钱,图的是那份邻里情谊。可现在,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刘婶子或许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但她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不仅寒了新人的心,也凉了邻里之间的情分。 乡土社会的温暖,从来不是靠“硬要”来的,而是靠互相体谅、彼此包容积攒起来的。红白事是人情往来的缩影,本该是传递善意的场合,不该变成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机会。尊重别人的喜事,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让这份珍贵的邻里情长久延续下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