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南京79岁老人临终前把女儿叫到床边,虚弱的再三叮嘱女儿:千万别公开和

野史记录 2025-11-21 14:37:05

1996年,南京79岁老人临终前把女儿叫到床边,虚弱的再三叮嘱女儿:千万别公开和我联络的同志,女儿含泪点头! 随着《沉默的荣耀》爆火,很多以前潜伏的隐蔽战线工作者得到了关注。其实不仅是吴石、朱枫等烈士,大陆也有很多经历九死一生的潜伏者,同样担得起“沉默的荣耀”之名,例如这位名为沈世猷的南京老人。 沈世猷天赋异禀,善于读书学习,年轻时就考入北师大。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含金量很高,只要沈世猷安稳毕业,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但身逢乱世,沈世猷不甘平庸而活,毅然放弃稳定的发展人生路,给父母修书一封后弃笔从戎。投军以后,沈世猷意识到对敌作战仍然离不开理论知识,遂报考黄埔军校。由于沈世猷的文化水平很高,触类旁通之下,顺利考入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军中的地位极高,只要身上印有“黄埔”印记,毕业以后必然得到重用,这是彼时的各路军队对国内军事天才们的“特殊待遇”。 沈世猷也不例外,毕业后直接进入85军,出任特务连连长一职。彼时,全面抗战已经打响,85军属于中央军,待遇高、火力足,在正面战场经常频繁出现。沈世猷对此颇为满意,毕竟他参军的初心便是保家卫国,在历次对日作战中,总是冲锋在前,使得他得到了战火的淬炼。 成长的同时,沈世猷也发现了国军的腐败与不积极抗日的情况,对此颇为不满。直到大沙河激战中,沈世猷所在部队陷入日军重围,弹尽粮绝之际,做好牺牲准备时,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拍马赶到,将日军的包围圈杀出一道缝隙,这才挽救了85军残部。 战后,国军官兵与新四军将士有了短暂的交集,新四军的出现,令沈世猷耳目一新。他以前并不知道,新四军的武器装备竟然如此落后,甚至军装都是缝缝补补。蒋介石表面合作抗日,实际上经常以各种理由不给八路军粮饷,新四军的处境就更加艰难。 即便如此,新四军的抗日决心仍然坚定,面对85军被围的情况,义无反顾的冲了上去,冒着被日军反扑的风险,解救出85军的被围官兵。 沈世猷毕业于黄埔军校,深知军队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性。在这次接触中,他注意到新四军不做表面文章,打仗做事全都出于真心,虽然武器装备不行,军纪却很严格,完全没有贪腐的情况,只要有本事,谁都有晋升的机会,与国军不贿赂不升迁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幕就像是在沈世猷的认知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抗战后离开部队,调入国民党国防部一厅任职时,仍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其实,当时与他一样产生动摇的人不止他一人,几名黄埔军校的好友都有这个疑惑。 他们凑一起时偶然间谈起此事,这颗埋藏心中多年的种子终于发芽。经过一番探讨以后,他们总算是明白了自己的疑惑,跟着如此腐败的国民党没前途,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很快,沈世猷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潜伏在国民党高层搜集情报,与同为地下党的丁明俊结为夫妻。 沈世猷与丁明俊既是夫妻,也是革命战友,一个负责搜集情报,一个负责传递情报。白天沈世猷照常上班,丁明俊则负责与国民党高官的太太们打牌,夫妻二人在不同的“战场”获取情报,再通过联络点转移情报,为我党的革命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1949年春,国民党的败局已定,我军百万雄师陈兵长江沿岸,准备打响渡江战役。对于沈世猷夫妇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意味着他们即将迎来黎明。但不容忽视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最为致命,不知道多少潜伏者都牺牲在解放前夕。 沈世猷夫妇也是如此,他们在此时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尽快拿到国军在长江沿岸的布防图。军事布防图师属于绝密,在战前更是不容有失。 在当时的情况下,若想拿到布防图,必须拿到上级的批准文件,还要手持文件同时获得国防部特机科和总参谋部的同意,这才能见到布防图,还不能带离。 沈世猷在国防部任职,他的身份是拿布防图的最佳人选,只需要搞定总参谋部的负责人即可。当时负责保存布防图的人叫胡健,时任情报处副主任,两人平日里来往甚密,加之是同学关系,经常一起饮酒。 但沈世猷担心胡健生疑,所以情况再紧急也忍了下来,终于等来胡健约他喝酒的消息。沈世猷自然不会推辞,当晚故意灌醉了胡健,趁机拿到了钥匙。仿制了钥匙以后,沈世猷连夜潜入军政大楼,成功带出了布防图。 沈世猷将布防图放入皮包中从容带回家,期间还向卫兵打了招呼,这种松弛感成功骗过了卫兵。沈世猷回家以后,立刻与妻子进入地下室开始了复制。 由于时间紧迫,他们一直忙到了快天亮,这才总算复制完毕。沈世猷将原件再次装入皮包,趁没人上班的短暂机会,顺利送了回去。而复制的布防图,则被丁明俊塞入了襁褓中的孩子身下,顺利带了出去,交给前来接应的人。 这张布防图被顺利送至渡江总前委,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沈世猷夫妇在这次行动中立下大功。 南京解放以后,沈世猷与丁明俊深藏功与名,开始了平淡的生活。直到80年代末,才有记者登门询问当年的事情,并声称如今已经解密。但沈世猷担心自己的革命同志安全,始终不肯说出与自己联系的同志,临终前仍不放心,叮嘱女儿也千万不能说出去,为安全埋藏功劳。

0 阅读:51
野史记录

野史记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