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能自己都没想到!2025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竟意外地成了

顾议史实 2025-11-21 11:08:24

上海可能自己都没想到!2025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竟意外地成了中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支最强悍的“雇佣军”   2025年春天,上海街头出现了一道“奇景”,美国游客扎堆。这可不是某个旅游团的大促销,而是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有9.1万名美国人飞来了中国,涌进了上海。   要说这些美国游客,最开始可没人想着要“洗白”中国,他们大多数是带着“好奇+谨慎”来的,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中国一直是个“有点神秘、有点危险”的地方,但人一落地,认知立马崩了。   首先是城市面貌,高铁站像机场、地铁比纽约干净太多、城市导视系统多语言一应俱全,甚至连路边的共享单车都整齐得不像话。   一位来自芝加哥的女博主在视频里惊讶地说:“我以为我会看到‘第三世界’,结果我像是穿越到了未来。”   更让他们动容的,是“安全感”这件事,在美国,夜晚独自出行是一种冒险;而在上海,凌晨三点还能看到女生一个人吃烧烤。   还有人感叹,自己在上海旅居了七个月,钱包没丢、手机没丢,人也没事,这在纽约根本不敢想。   而这些感受,根本不需要中国官方“讲故事”,游客自己就讲出来了,他们的视频、照片、文字,真实、直接、不加修饰,反而打动了更多国际网友,你说这是“宣传”?可他们根本没拿中国一分钱,完全是自来水。   最开始很多美国游客其实是抱着“印证偏见”的心态来的,想看看中国到底有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差”。   但当他们在上海的地铁里刷手机,发现网络比洛杉矶还快;当他们在小吃摊前点单,发现扫码支付比信用卡方便;   当他们在景区用一键预约所有行程时,他们开始意识到,不是中国落后了,而是他们的信息来源出了问题。   美国网红“甲亢哥”就是个典型,他在TikTok上直播自己的中国行,随手一拍就是几百万播放,他的视频里没有滤镜,没有脚本,就是一个普通人走在城市里,感受街头巷尾的日常。   但就是这种“真实感”,让他的粉丝留言说:“我一直以为中国是压抑的,结果看你的视频,我开始怀疑我们被谁骗了。”   还有一位常年关注亚洲事务的美国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直白:中国在搞高铁、搞民生,美国还在吵预算、吵党争,谁更有远见,眼睛不瞎的都能看出来。   也许中国自己都没想到,过去拼命写稿、拍片、做外宣,效果还不如一群游客发自拍来得直接。   中国对54国实施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其中就包括美国游客最常途经的欧洲国家,这一下,来华旅游变得更简单。   上海又顺势推出智慧旅游通票、外卡刷卡全覆盖等便利措施,把游客的体验拉满,游客舒服了,自然愿意分享。   而一条“我在上海吃了顿夜宵,感觉比纽约还安全”的视频,可能比十个专家发言更能打动人心。   更绝的是,上海还“请来了”8位城市推荐官,他们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学者,而是那些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有影响力的KOL。   他们用地道的方式讲“上海故事”,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晒生活日常,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击穿偏见的墙。   这种“民间传播+真实体验”的组合拳,恰好打在了西方叙事的软肋上,西方媒体再怎么包装,也架不住自家人打脸。   你说中国不自由?人家游客拍视频没人拦;你说中国不透明?游客走哪儿都能导航、实时分享,你说中国治安差?结果人家凌晨遛弯都不怕。   这9万多美国游客,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已经成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一支“自带流量”的队伍。   他们不是拿了谁的经费,也没接受什么任务,但他们的内容往往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信任。   而从数据上看,也确实有效,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的入境游客总数暴涨37%,其中美国游客增长最明显,这说明什么?说明“口碑传播”已经开始反哺中国城市的国际形象。   当然,中国没有幻想说这些游客就能完全扭转国际舆论场的结构性偏见,但他们至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让世界看到一个没有被滤镜扭曲的中国,换句话说,这些“游客博主”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在“抢救真相”。   当真相被包装太久,最有力的反击往往不是辩解,而是让人自己去看,2025年的上海,用一座城市的真实、开放和便利,让9万多名美国游客成了“自发发声”的国际传播力量。没有官腔,没有脚本,却胜过千言万语。   未来,还会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踏上这片土地,而当他们也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也许真的会从“听说”变成“我看见”。 信息来源:国家移民管理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动入境游——人民网

0 阅读:0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