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当天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大臣米歇尔·卡雷曼斯发了条声明,字数不多,但每一句都藏着门道。核心意思就一个:荷兰政府决定不再插手安世半导体的事儿了。 这话听着平平无奇,像是常规政策调整,但紧跟着的解释就耐人寻味了——“看眼下这情形,现在迈出建设性的一步才是正事儿”。 别小看“暂停干预”这四个字,放在半导体行业的风口上,分量重得很。安世半导体不是普通企业,在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排得上号,手里攥着不少核心技术,不管是汽车电子还是工业设备,都离不开它的产品。 之前荷兰政府突然跳出来干预,明里暗里透着点限制的意思,现在突然松口,还特意强调“建设性步骤”,说白了就是不想再跟中方拧着来了,得顺着势头办事。 荷兰这波“低头”,可不是脑子一热。作为欧洲半导体产业的扛把子之一,荷兰手里确实有王牌,比如ASML的光刻机技术,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的。 但王牌再硬,也得有地方用才能变现。中方市场是什么概念?全球一半以上的半导体消费都在这儿,不管是手机、电脑这些消费品,还是新能源汽车、光伏这些新兴产业,对芯片的需求就像无底洞。 荷兰企业要是跟中方市场脱钩,先不说订单少一半,连技术迭代的资金都可能断了来路——毕竟研发光刻机这种“吞金兽”,没有持续的大订单撑着根本玩不转。 之前荷兰多少有点左右摇摆,一边想靠着美国那边的技术联盟巩固地位,一边又舍不得中方市场这块肥肉。但越往后越发现,这种摇摆根本行不通。 美国搞的半导体限制政策,本质上是想把中方排除在产业链之外,可荷兰不一样,它的半导体产业早就跟全球供应链绑死了,尤其是跟中方企业的合作,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销售,一环扣一环。 就说ASML,虽然高端光刻机受限制,但中低端设备的主要买家就是中方企业,要是因为政府干预丢了这些订单,荷兰国内的半导体产业链都得跟着震动,工人就业、企业利润都会受影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更关键的是,中方这些年在半导体领域的进步,让荷兰不得不重新掂量。以前可能觉得中方离不开荷兰的技术,现在中方不仅能造出中低端芯片满足基本需求,在设备、材料等领域也在慢慢突破。 虽然高端光刻机还得靠ASML,但中方的研发速度摆在那儿,再加上庞大的市场做支撑,真要是逼急了,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自主路线。到那时候,荷兰再想回头合作,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荷兰的企业家和政客们看得门儿清,与其抱着过时的限制政策不放,不如早点释放善意,保住双方的合作基础。 卡雷曼斯那句“建设性步骤”,翻译过来就是“咱们好好合作,别闹僵了”。这背后是荷兰对自身利益的精准计算,也是对当前全球半导体格局的清醒认知。 现在的全球产业链,早就不是谁能单方面说了算的,互相依存才是常态。荷兰暂停干预安世半导体,就是不想因为政治因素破坏这种依存关系,毕竟生意归生意,跟钱过不去的事儿,精明的荷兰人可不会干。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荷兰服软,但换个角度看,这更像是务实的选择。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靠封闭和限制长久发展,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高度依赖全球协作的产业里。 荷兰之前的干预,多少有点被外部势力裹挟的意思,现在及时调整方向,既保住了跟中方的合作,也为自己的半导体产业留了后路,算是一举两得。 这事儿也透露出一个信号:中方市场的吸引力和产业实力,已经到了让这些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以前总有人觉得中方在高端产业里没话语权,现在看看荷兰的转变就知道,话语权不是靠嘴说的,是靠庞大的市场、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完整的产业链堆出来的。 你有足够的实力,别人自然会放下身段跟你合作;你要是没实力,再怎么求着别人也没用。 荷兰这波操作,也给其他西方国家提了个醒:跟中方搞对抗没好处,搞合作才是正经事。 半导体产业的蛋糕就这么大,要是因为偏见和限制把自己排除在最大的消费市场之外,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分走红利。 现在荷兰已经迈出了“建设性一步”,后续就看其他国家能不能跟上节奏了。 说到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核心还是利益。荷兰暂停干预安世半导体,不是因为情怀,也不是因为压力,就是因为这么做对自己最有利。 中方这边也不用沾沾自喜,这只是合作路上的一个小节点,想要在半导体领域真正站稳脚跟,还得继续搞研发、补短板。 毕竟,只有自身实力足够硬,才能在国际合作中掌握更多主动权,才能让更多国家心甘情愿地跟你走“建设性”的路子。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荷兰宣布中止干预,商务部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