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阿里千问App在公测三天后迅速升级其多语言翻译能力,引发关注。前瑞典首相亲自体验了该应用的“面对面互译”功能,并对其跨语言交流效果表示高度认可,认为“许多瑞典人都看到了AI的未来”。这一场景不仅成为AI落地日常生活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大模型技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角色。 千问App此次上线的实时翻译功能,基于自研Qwen-MT翻译模型,支持包括中文、英文、阿拉伯语、冰岛语、希伯来语、爪哇语在内的119种语言,覆盖全球98%以上人口的常用语种。尤为关键的是,其翻译能力已延伸至文字、图片、同传及面对面对话四大核心场景,且全部免费、不限时长。更在WMT24国际翻译评测中表现优异,性能直逼甚至超越GPT-4.1、Gemini-2.5-Pro等国际顶尖模型。这意味着,中国AI不再只是“追赶者”,而正在成为规则制定者之一。 对全球留学生、跨境商务人士及普通旅行者而言,这一进展意味着语言壁垒正被高效、低成本地消解。过去依赖人工翻译、专用设备或付费服务的跨语言交互场景,如今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实现高质量实时沟通。这种“无感化”的AI渗透,正在重新定义“国际化”的内涵——不再以语言能力为前提,而以智能工具的可及性为基础。 人类因语言而隔阂,又因技术而重逢。千问App的快速迭代与国际认可,不仅是一款应用的成功,更是中国AI从底层模型到全球服务生态构建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中国正以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开放的产品理念,积极参与下一代通用智能基础设施的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