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失望至极! 广东有个女子嫁给了黑人。婚后8年,她既没回过自己父母家,也未曾与父母联系。 忽然有一天,她和黑人丈夫去看望爸妈。爸妈会怎么说呢?“女儿,你七八年都没回来看过父母,以后没事也别回来了,更别把你黑人老公带到家里来显摆。 门被猛地拉开时,母亲的手还停在门栓上,眼神里的惊讶只持续了一秒,就被浓浓的寒意取代。女子穿着光鲜的连衣裙,身边的黑人丈夫手里拎着几盒包装精致的礼品,脸上带着拘谨的微笑,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着“叔叔阿姨好”。可母亲连门都没让他们完全推开,身体挡在门框中间,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那句“以后没事也别回来了”,砸得女子眼泪瞬间涌了上来。 父亲站在母亲身后,背对着光,看不清表情,只听到他重重的一声叹息,比任何指责都让人难受。8年啊!整整2900多个日夜,父母从最初的愤怒、担忧,到后来的焦虑、期盼,最后只剩下无边的失望。 女子刚结婚时,父母是坚决反对的,不是因为对方是黑人,而是觉得女儿远嫁他乡,连语言都不太通,以后受了委屈都没人倾诉。可女子当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和父母大吵一架后,带着行李毅然决然地走了,临走时还说“以后我的日子我自己过,不用你们管”。 谁能想到,这一走就是8年。这8年里,父母的电话换了又换,始终没等到女儿的一个来电;逢年过节,餐桌上总会多摆一副碗筷,母亲会对着空座位默默流泪,父亲则会一杯接一杯地喝酒,嘴里念叨着“她要是回来,肯定爱吃我做的红烧肉”。 有一次,母亲生病住院,高烧不退,迷迷糊糊中还在喊女儿的名字,可拨通那个早已记烂的号码,却提示是空号。邻居们都劝他们“别再等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家了”,可父母总不愿意相信,总觉得女儿只是一时赌气,迟早会回来的。 女子站在门外,手里的包攥得发白,哽咽着说“爸妈,我错了,我不该这么久不联系你们”。她想说自己婚后过得并不容易,丈夫的生意起起落落,她要照顾孩子,还要学习外语,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久而久之就忘了和家里联系。可这些话到了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因为她知道,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弥补不了8年的缺席。她的黑人丈夫似乎感受到了气氛的尴尬,想上前解释,却被女子拦住了,她知道,此刻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 母亲看着女儿憔悴的脸,眼神里闪过一丝不忍,但很快又被失望覆盖。“我们不是不让你嫁,也不是歧视你的丈夫”,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可你怎么能这么狠心?8年,你哪怕每年打一个电话,报一声平安,我们也不会这么寒心啊!”父亲终于转过身,眼眶通红,“你回来,我们本该高兴,可你这8年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怎么相信你是真心想回来看看?你是不是过得不好了,才想起这个家?”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在女子心上,她终于明白,父母不是不原谅她的选择,而是无法原谅她的冷漠和缺席。亲情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也不是需要时才想起的港湾,它需要用心维系,需要及时回应。8年里,她只顾着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却忘了身后还有两个日夜牵挂她的老人,忘了他们会为她担心,会为她流泪。 邻居们闻讯赶来,围在门口低声议论。有人说父母太绝情,女儿回来认错了就该原谅;也有人说女子太不懂事,8年不联系父母,换谁都会寒心。其实,父母的拒绝里,藏着的是深深的爱与失望。他们不是真的不想让女儿回家,而是想让她明白,亲情不能被随意挥霍,有些伤害一旦造成,就很难弥补。 婚姻是个人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但亲情是与生俱来的牵挂,是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割舍的根。女子的经历提醒我们,无论婚后过得好不好,都不该忘记生养自己的父母,都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常和他们联系。父母要的从来不是多么贵重的礼物,而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短暂的陪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