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以来,中方与日本之间,我们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几乎没有主动进攻的先例,除了元世

威武霸气 2025-11-20 16:55:07

几千以来,中方与日本之间,我们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几乎没有主动进攻的先例,除了元世祖忽必烈组织了两次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可能是日本看不起中方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我们一次次被日本进攻的根源之一。 其次是我们太善良,在他们眼里,打中方的成本实在太低——赢了就能大肆劫掠,比如甲午战争,他们劫走了2.3亿两白银,还割走了台海及澎湖地区,辽东半岛也差点落入其手;就算打输了也没关系,我们向来善待俘虏,不仅免除战争赔款,还会把他们平安送回日本! 远代历史里,这种被动早已显现。 忽必烈的两次征日,本是少有的主动出击,却因台风和准备不足惨败,日本人竟将台风奉为“神风”,把侥幸逃生当成神明庇佑,愈发滋生出傲慢心态 。 而明朝时,倭寇更是常年侵扰中方沿海,从辽东到海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只能被动修筑堡垒、设置烽火台防御,即便望海埚大捷歼灭数千倭寇,也只是暂时遏制了侵扰,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 说白了,我们始终以和为贵,可这种善意在日本看来,不过是软弱可欺。 近代史的屈辱更是把这种被动和善良的代价推向极致。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轻易侵占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短短数年就有930余座城市被占,4200万同胞沦为难民,他们大肆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炭5.86亿吨,把中方当成了滋养自身的“提款机”。 这场战争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牺牲,可即便最终胜利,1972年为了中日友好,中方还是放弃了1200亿美元的国家间赔偿,这份宽容源于我们的善良,却没换来应有的敬畏 。 说到底,日本一次次挑衅的本质,我认为是把中方的和平意愿当成了可乘之机,把我们的善良当成了侵略的“底气”。 从甲午战争的赔款割地,到抗战时期的烧杀抢掠,他们始终觉得打中方“稳赚不赔”——赢了掠夺资源,输了不用付出实质代价。这种扭曲心态的形成,正是因为我们长期的被动和过度的宽容,让他们误判了中方的底线。 历史早已证明,善良必须带锋芒,被动换不来和平,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让觊觎者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我们铭记历史的核心意义所在。中日历史矛盾 中日历史渊源 中日历史纠葛 日本侵略中国 中方对日本态度 中日战争观 中日文化交锋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威武霸气

威武霸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