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要知道,曾经以发动机技术骄傲的日本车企,现在都主动找中国买“心脏”。 我特别认同这个说法,国与国之间打交道,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选一边。先把饭碗端稳,别把平日里实打实的生意给搅黄了,这才是对两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 这个理儿,日本产业界比政坛里那些激进派看得明白多了——以前靠着发动机技术在全球车市横着走的日本车企,现在都主动转头来中国买汽车“心脏”了。 丰田三月份刚推的电动新车bZ3X,就是个现成的例子。这款车定价亲民,起步价不到十二万,上市没几天销量就破了两万,是丰田想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翻身的关键车型。 但没多少人知道,撑起这款“日本牌子”走量的核心零件,几乎都带着中国味儿。给丰田供这款车电机的日本尼得科公司,CEO岸田光哉说得很坦诚,这款电机里,99%的零件全是中国造的。 尼得科为了适配中国市场,特意调整了供应链,把电机生产的核心环节全挪到了中国。 除了电机零件,车上的电池、智能驾驶系统也都是中国企业供的,就连整车设计的主导权,都交到了中国团队手上。丰田内部的人说得更直接,要是没中国供应链托底,这款走性价比路线的电动车根本造不出来。 企业做事向来比政客喊口号实在,尼得科不光把零件生产放在中国,还砸了一亿美元在青岛建了新厂,专门造电机和电控设备。 这个新厂整合了两家老厂的资源,投产后一年能出一千八百万台电机,这些货要卖到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岸田光哉在青岛工厂开业的时候特意提了,从1992年进中国市场到现在,尼得科对这片市场的信心只增不减。 丰田自己的动作也跟得紧,四月份刚宣布要在上海投二十亿美元建新车厂,重点推进雷克萨斯的本土化生产。尼得科和丰田绑得这么深,说到底就是日本车企离不了中国供应链。 以前日本制造业总把核心技术攥得死死的,现在为了在中国市场抢份额,连电机这种关键部件都放心交给中国企业,这种转变全是市场规律逼出来的。 垂秀夫这话不是没根据的,中日经贸早就绑成了一根绳,不是几句政治口号就能拆开的。查得到的数据摆着,中国已经连着好多年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地,还是第二大出口市场。 202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有3083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1%,但日本贸易额在中国外贸里只占9%。这种不对等的依赖关系,明摆着谁离了谁更难受。 中国市场每扩大1%,就能给日本经济带来28亿美元的好处;反过来,要是日本真丢了中国市场,一年得亏53万亿日元,这相当于日本全年GDP的10%。有经济机构算过,只要中日贸易断两个月,日本的汽车、家电这些支柱产业就得面临全面停摆的风险。 汽车产业只是中日经贸紧密的一个小切面。日本汽车对华出口量,占了中国同期进口量的近37%,这个比例背后是几十万从业者的饭碗。2012年“购岛”那事儿闹起来的时候,丰田、日产、本田在华销量分别跌了49%、35%和41%,直接让日本本土工厂停了产。 十二年过去,日本车企反而更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了——中国既是消化它们产品的最大市场,又是供稀土这些核心原材料的关键地方,没了中国这个“双靠山”,日本汽车产业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被称作“工业维生素”的稀土,把日本高端制造业和中国绑得更紧。2010年的时候,日本90%以上的稀土都从中国买,花了十五年调整供应链,到2025年这个比例降到了60%左右,但还是高得很。 更有意思的是,有行业里的人发现,有些日本企业为了绕开限制,会通过东南亚国家转一道手买中国稀土,实际依赖度可能比数据显示的还高。2023年的数据能说明问题,日本还是中国稀土矿物的最大买家,中国超过40%的稀土出口都去了日本。 高科技的半导体领域,两边也是互相需要。日本在高端KrF和ArF光刻胶上占了全球九成市场,有技术优势,但日本半导体产业要的镓、锗这些关键材料,90%以上都得从中国进。 东京电子是日本半导体设备的龙头,2026财年第一季度来自中国大陆的收入占了38.6%,有分析师算过,只要对华订单少15%,直接就会影响它的营收稳定。 民生消费领域的绑定更贴近普通人生活。优衣库、无印良品、资生堂这些日本牌子,中国市场给它们贡献了全球营收的20%到40%。之前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说胡话的时候,资生堂股价当天就跌了11%,伊势丹百货更是崩了12%,资本市场的反应比任何政治表态都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