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一张口就能把西方整崩溃。他说,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欧洲花了一两百年也赶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30 18:09:47

高志凯教授一张口就能把西方整崩溃。他说,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欧洲花了一两百年也赶不上,现在稀土冶炼也是一样的。   这可不是咱自吹自擂,历史摆在那呢。早到唐代,咱的青瓷、白瓷就已经做得相当讲究了;宋代更厉害,汝窑、官窑那些珍品,到现在都是宝贝;明清时候的青花瓷漂洋过海到欧洲,直接成了贵族们抢着要的稀罕物。   欧洲人看着那莹润透亮的瓷器,眼馋得不行,可自己动手烧才发现,这东西哪是凑点陶土、烧堆柴火就做得出来的。一开始烧出来的不是糙得像瓦罐,就是釉色发乌,连中国瓷器的边都沾不上。   从16世纪中国瓷器大量卖到欧洲开始,欧洲的工匠就没歇过,德国梅森、法国塞夫勒这些有名的瓷厂,砸了不少人力物力钻研,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算烧出能跟中国硬质瓷比一比的东西——前前后后正好两百年。   不是欧洲工匠不用心,实在是中国瓷器的门道太多了:瓷土怎么挑、釉料怎么配、窑温怎么控,每一步都是一代代练出来的真本事,这些藏在手里的技术,光抄个配方根本学不会。   历史这东西就是这么像,当年瓷器上的技术差距,现在又跑到稀土冶炼上重演了。可能有人会问:稀土不就是石头吗?西方也有不少储量,咋还会依赖中国?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稀土确实是天然矿产,全球好多国家都有——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的数据显示,咱中国的储量占全球48.9%,虽说排第一,但也没到垄断的份上。   可稀土产业的关键从来不是“有矿”,而是“能炼”——把稀土矿石变成工业能用的高纯度材料,这才是真功夫,偏偏这一步,西方被咱卡得死死的。   现在全球92.3%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都在咱们这,这数字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咱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几十年啃硬骨头啃出来的。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咱们就开始钻研稀土分离技术,自己搞出了串级萃取理论,把几百道复杂的萃取工序控得死死的,能炼出99.999%纯度的稀土材料,成本还不到欧美的十分之一。   再看西方,这些年要么是环保政策卡得严,要么是成本太高,冶炼产业早就萎缩得不成样子。美国倒是重启了本土的芒廷帕斯矿,可2024年挖了4.55万吨稀土精矿,自己就炼出1294吨镨钕氧化物,连总产量的3%都不到,剩下的98%还得拉到中国来炼。   俄罗斯的稀土储量也不少,可开采成本是澳大利亚的两倍,冶炼技术更跟不上,现在的产能连自己国内17%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西方也不是没试着突围,美日澳凑了个联盟,砸了85亿美元想建一条“不用中国”的供应链——让澳大利亚出矿、日本出技术、美国出市场,结果被现实狠狠抽了一巴掌。   建一个精炼厂光投资就得20亿美元,光审批就得走十年,就算真建起来了,核心的萃取工艺、催化剂还得靠中国技术。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自己都承认,他们的分离工艺得要中国专利授权,单吨加工成本比咱高30%到40%。   更关键的是,稀土冶炼里那些几十年攒下的工艺数据、调整杂质的经验,这些藏在手里的真本事,根本没法靠签个协议就弄走。西方想在短时间内追上,基本没可能。   更让西方犯愁的是,咱们已经把稀土萃取分离等18项关键技术列入了禁止出口的名单,等于把核心技术攥得死死的。2025年还出了新规:凡是用了中国技术设备,或者含有0.1%以上中国稀土的外国产品,再往外出口都得经过中方审批——这一下就把西方的产业链给捆住了。   要知道现在的高端制造业,小到手机、新能源汽车,大到F-35战机、风力发电机,都离不了高纯度稀土。全球每造一万辆新能源汽车,就得用近250吨稀土材料,欧美车企本来转型就费劲,现在被稀土冶炼卡了脖子,不少都被迫减产。   美国国防部的报告里都直说了,稀土供应链安全是国家战略问题,可着急也没用,技术壁垒不是砸点钱就能短期内打破的。   美日澳去年喊着要建的联合精炼厂,口号喊得挺响,到现在连影子都没见着,就算未来五年能投产,也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他们这才明白,高志凯教授说的不是空话,中国的技术优势不是靠运气,是几十年一点点攒下来的真本事——就像当年的瓷器一样,不是想追就能追上的。   西方一直想在高科技领域说了算,可偏偏在稀土冶炼这种关键环节,得靠着中国过活,这种落差能让他们不闹心吗?其实道理很简单:想在技术上说了算,从来不是靠凑个联盟喊口号就行的,得一步一个脚印地钻研积累。   从瓷器到稀土,中国的技术传承早就说明白了:真正的核心技术,从来都是偷不走、买不来的。这大概就是高志凯教授的话能让西方“坐不住”的根本原因——戳破了他们想走捷径掌控技术话语权的幻想。      

0 阅读:23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