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后,太原兵工厂有个工人得知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16个工友投奔八路军,这一去让他名垂青史。 这个人叫刘贵福,17岁就被冯玉祥部的一位军械匠人李金昌收为徒,学的是修枪造枪的手艺。入行第一天,他手摸着机床的那股油腥味就没断过。别人下工洗手,他总是拎着图纸蹲在角落,琢磨枪机结构。 1937年,日军入侵华北,太原告急。刘贵福在太原兵工厂负责检修机枪,活干得又快又细。就在这个节点,工友孙云龙带来一张报纸,通栏标题是:八路军平型关大捷。这消息像在灰暗的车间里点了火,刘贵福一晚上没睡。 太原即将陷落,兵工厂迟早会落入日军手中,继续留下就是替敌人造枪。刘贵福思前想后,天还未亮就挨个敲开工友的宿舍门,把自己要走的事一口气说了出来。孙云龙第一个点头,其余十六人也没多问,全跟了上来。 出城那晚,正赶上换岗。他们拎着工具箱,悄悄翻过城墙,钻入山林。一次路过交界村时,碰上了日军巡逻,刘贵福当机立断,带大家藏进一处煤窑。十几人蹲在窄窄的煤洞里,不敢喘气,身上全是煤灰。出来时每个人看着都像刚从地底挖出来的“煤人”,可谁都顾不上笑,能活着就好。 他们穿山越岭,半月后到达延安。朱德得知消息后,亲自来接见。当听说刘贵福是枪械技师,朱德拉着他的手说:“咱们正缺你这样的行家。”随后,这批人被送进柳树店兵工厂。 可现实远比他们想的更难。厂里没新设备,全靠收来的旧机床和废钢。没图纸,没标准尺,甚至连能量出准确公差的量具都没有。工友们一度泄气,刘贵福却拿起图纸说:“怕啥?咱有手,有铁,枪就造得出来。” 1938年,刘贵福被任命为枪炮科科长,开始研制步枪。他凭记忆画出捷克式和三八式步枪结构,贴在墙上对比琢磨。他用废旧车床自制深孔钻,又用钢丝锉膛线。最难的是材料,铁轨钢太硬,普通淬火会裂。刘贵福连试几十次,最后摸索出“水油双淬”的方法,成功解决了裂纹问题。 1939年春,第一支样枪出炉。这枪无名无号,被送去参加延安工业展览。毛主席看到后亲自试枪,说:“这枪做得好,是咱们自个造的。”并为刘贵福题字“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这把步枪后被送去黄崖洞改进。刘贵福调任副所长,接到刘伯承的要求:“打得准、轻便、适合游击。”他重新设计准星,加了护翼,还在刺刀上开了血槽,方便拔出。1940年“八一式马步枪”正式命名,成了八路军、新四军一线主力武器。 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这款枪产量近九千支,装备晋察冀、华东等各地部队。刘贵福从太原出发,带着一身技艺,一路走到战线最前。他没拿过军功章,名字也不常见于教科书,可那一把把能打鬼子的枪,就是他最硬的回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