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尴尬的衣服!”这是拍摄于2014年波哥大女子自行车队队员的合影,她们身穿的队服让人看一眼真是直呼让人意想不到,也不知道设计师是怎么想的。 这张拍摄于2014年的合影,一度被视为世界体育史上最令人“如鲠在喉”的画面。 镜头里,来自哥伦比亚波哥大的女子自行车队正整齐列队,但这并没有带来体育竞技原本的庄严肃穆,反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口水战,原因无他,只因她们身上这套看似“衣不蔽体”的比赛服。 如果不仔细分辨,站在远处的人甚至会误以为这也是一场疯狂的“人体彩绘秀”,那种从腰腹一直延伸到大腿根部的诡异土黄色,在光影的加持下,极具欺骗性地与肤色融为一体。 这就是那件让无数网友直呼“辣眼睛”、让对手怒斥“不正当竞争”的传说级战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荒诞故事。 回看这套衣服的设计初衷,你简直无法把那样正经的理念和最终的效果联系在一起。 原本是为了致敬国家和地区文化,选用了红、黄、白作为主色调,这在哥伦比亚的传统配色里是绝对的“根正苗红”,听着也是充满荣誉感的事儿。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据后来披露的消息,这并不是哪位不知名的外包裁缝瞎搞的,主设计师竟然是队里的成员——吉塔蒂亚娜。 当时在封闭训练营里,拿出版样的那一刻,无论赞助商还是满心期待的队友,甚至还为此鼓过掌,大家都觉得这红黄撞色充满了力量感。 谁也没料到,设计图上的色块到了成品布料上,那种原本应该呈现的“金色”或“土黄色”,直接氧化成了极其尴尬的“肉色”。 再加上那一块区域选用了特殊的材质,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半通透的质感,直接把“生理结构”的联想度拉满。 这哪是骑行服啊,简直像是从某些午夜秀场借来的演出服,这种极致的视觉误差,硬生生把一群为国争光的姑娘,推到了风口浪尖。 衣服是做出来了,争议也随之铺天盖地而来,但对于那时候的运动员来说,真正的煎熬才刚刚开始。 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时装发布会,不好看顶多被嘲笑两句,这可是真刀真枪的竞技赛场,心理素质直接决定了你能骑多快。 舆论最凶猛的时候,这支队伍的姑娘们心态其实早就崩了,谁愿意戴着“痛苦面具”,在全世界摄影机的特写镜头下展示自己的“疑似隐私部位”? 迫于外界几乎要将人淹没的口水,教练组和队员在比赛首日做了一个无奈的决定:临时换装。她们脱下了那件惹祸的战袍,换上了毫无特色的传统队服。 你以为换了衣服就能“一身轻”去拿冠军?事实极其讽刺,可能是因为赛前的折腾实在太耗神,那天全员如同梦游,输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可以说是“人也没丢,脸也没露,比赛也输了”。 第二天,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在队内蔓延开来:既然都已经被骂 “不要脸” 了,那索性就豁出去,把这 “脸” 丢得彻底,反倒没了牵绊。 她们居然重新穿回了那套备受争议的“裸感战衣”登场,这一举动直接把赛场的气氛推到了诡异的顶点。 不知道是不是“黑红也是红”的定律生效了,还是这身衣服真有什么“魔法加成”,剧情在第二天发生了惊天大逆转。 尽管后来外界对这个成绩颇有微词,认为水分不少,但数据上她们确实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有的消息源甚至指出她们拿下了冠军。 这时候,该轮到对手们心态爆炸了,你想想看,你在前面拼命踩踏板,旁边稍微一瞥,全是这种极其干扰视觉的“假裸体”,这谁能顶得住? 不少输掉比赛的对手直接向组委会抗议,认为这就是赤裸裸的“视觉污染战术”,甚至猜测这根本就是设计师精心策划的一场“美人计”,用低俗来换取注意力和成绩。 但这事儿真的只是一场设计事故吗?数据不会说谎,自从2014年这起“波哥大门”事件后,关于女运动员比赛服的投诉量直接暴涨了三成。 这里面既有像澳大利亚游泳队那种被嘲笑是“鲨鱼皮第二皮肤”的尴尬紧身衣,也有美国体操队那种满身水钻的华丽设计,时尚与体育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就像之前短跑名将谢震业那套亮瞎眼的荧光绿装备,刚出来时不也是被吐槽像红绿灯?结果人家破了纪录,大家又开始夸这是“闪电配色”。 说到底,波哥大这支女队的遭遇,把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狠狠砸在了台面上:女性运动员的着装,到底是为了取悦谁? 在追求流量和眼球效应的当下,设计上的“标新立异”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就会变成“哗众取宠”。 波哥大的姑娘们无疑是无辜的,她们原本想成为赛道的征服者,最后却成了互联网段子里的笑料背景板,甚至让波哥大这座城市的旅游形象都跟着蒙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 这起荒诞剧给我们留下的反思,远比那几张尴尬的照片要深远得多:当所有的设计都在追求“视觉炸裂”的时候,是不是该先找个正常人试穿一下?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这运动服的设计师到底和选手有多大仇?看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