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饿了数天的志愿军连长趁着夜色率部爬上美军高地,谁知上面竟连一个美军都没有,不过却误打误撞得知了美军的一个秘密。[666] 这个高地控制着志愿军北上的补给通道,如果不能按时拿下,整个团的退路将被切断,数千人将陷入包围。任务紧迫,但连队此时只剩下四十多人,每人携带的弹药不足两个基数。 战士们因长期缺粮已经严重虚弱,行军时需要相互搀扶。出发前,司务长把仅有的一点炒面渣煮成汤,每人分到半碗。 接近主峰时,唐满洋发现情况异常,整个阵地寂静无声,既没有岗哨,也听不到任何动静。按照美军的常规做法,这样的要点必然会有严密防守。 志愿军摸进阵地后发现,工事保存完好,掩体里还有未熄灭的火堆和半杯咖啡,但就是不见美军。 侦察兵很快传回情报,美军主力已经撤离主峰,分散隐蔽在周围三个小山包上,这些位置都经过精心选择,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网。 唐满洋立刻明白了美军的意图,对方是在用主峰做诱饵,等志愿军占领后再从三个方向实施反包围。 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唐满洋命令部队暂时隐蔽在主峰工事内,同时选定三个小山包中最东侧的那个作为突击目标。这个山包距离另外两个阵地较远,地形相对孤立,美军如果要增援需要更长时间。 深夜唐满洋带队接近目标,美军大部分士兵已经进入休息状态,只有两名哨兵在巡逻。唐满洋击毙了一名佩戴夜光手表的军官,这是空降部队常用的夜间通信标识。枪声响起后,志愿军立即发起冲击。 战斗在狭小的山包上展开,美军空降兵携带的都是轻武器,在近距离搏斗中失去了火力优势。志愿军战士利用夜战经验,用手榴弹和刺刀快速压制对方阵地。 战斗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理性判断很难,但军事纪律的底线不能突破。唐满洋后来承认,如果当时能更冷静一些,或许能找到其他处置方式。 网友热评: “向这些英雄致敬!” “这场战斗体现了志愿军高超的战术智慧,美军以为我们会上当,结果反被包了饺子。特别是缴获作战手册和密码本,这情报价值太大了!” “看完心情复杂,既佩服战士们的英勇,也为处决俘虏的决定感到惋惜。但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评判当年的选择。” “白刃战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现在年轻人很难想象那种面对面拼刺刀的场面了。” “如果当时美军没有中计,结果会怎样?历史没有如果,但志愿军的顽强意志确实值得铭记。” 假如你身处当时的情境,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和艰巨的任务,你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智取还是强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中国军网——铁在烧:弹尽粮绝下的生死追击 志愿军铁原大战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