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飞行员王光复在成功炸毁日军军列后,正准备返航,途中路过日军机场时,意外发现几架敌机正在降落,他果断出击,一举击落了“三架半”! 谁能想到,这个敢在敌巢上空“虎口拔牙”的飞行员,出身名门却偏要冲在抗战最前线!王光复的父亲是东北军名将王树常,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家里明明是锦衣玉食的官宦世家,他却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瞒着家人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后来又远赴美国接受飞行训练——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亲眼见过沈阳沦陷时日军的烧杀抢掠,心里憋着一股“打回老家去”的狠劲。1943年他加入中美混合团第3大队,驾驶P-40战斗机驰骋滇缅战场,短短一年就累计执行轰炸、护航任务50多次,机翼上的击落标记早就攒下了不少。 1944年的那次任务,本就是九死一生。日军在滇西松山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军列每天深夜都会运送弹药和粮食补给,王光复和战友们的任务就是炸断这条“生命线”。他们冒着密集的高射炮火低空飞行,炸弹精准命中军列的瞬间,车厢里的弹药连环爆炸,火光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可他的座机也被弹片划伤了机翼,油箱还剩不到一半燃油,战友们都在无线电里劝他“赶紧返航,别节外生枝”。 可命运偏给了他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路过缅北密支那日军机场时,王光复眼角余光瞥见跑道上正有4架零式战斗机依次降落——日军刚执行完轰炸任务,油料见底,正是最脆弱的时候!他脑子里连犹豫的念头都没闪过,猛地推杆俯冲,嘴里喊着“狗娘养的,送你们回老家”,机枪子弹像暴雨般扫向第一架敌机。那架零式刚接触跑道,机翼就被打断,机身瞬间起火,飞行员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架敌机见状立刻拉起机身想要规避,可王光复早预判了它的轨迹,一个倒扣翻滚绕到其侧后方,对着发动机舱狠狠射击。日军飞行员慌不择路,飞机一头撞在机场的防护栏上,变成一团火球。第三架敌机试图强行起飞,却被王光复的僚机咬住尾巴,他趁机补射几轮,敌机冒着黑烟坠向远处的丛林。 最有意思的是那“半架”的由来!第四架敌机见势不妙,急刹车停在跑道中间,飞行员弃机逃跑。王光复俯冲下来对着机身扫射,机翼被打断、座舱被打烂,虽然没直接击落,但这架敌机彻底报废,再也没法升空作战。战后战友们打趣说“这架没飞起来的算半架”,“三架半”的传奇就这么流传开来,连美军顾问都忍不住竖大拇指:“中国飞行员,太勇猛了!” 这场空战前后不过十分钟,却把日军机场搅得天翻地覆。王光复返航时,燃油已经耗尽,靠着滑翔迫降在我方机场,机身又多了十几个弹孔,他爬出座舱时,军装都被汗水浸透,却笑着对迎接他的战友说:“赚了!炸了军列还捎带收拾了几个小鬼子!” 后来才知道,他击落的这几架敌机,正是日军王牌飞行队的主力,带队的是曾击落过12架盟军飞机的王牌飞行员,这场意外的遭遇战,直接让日军在密支那的空中力量损失过半。 王光复的传奇从不是靠运气。留美训练时,他是同期学员中射击命中率最高的,哪怕在模拟空战中被多架敌机包围,也能凭借灵活的战术突围;执行任务时,他总爱“超额完成目标”,炸桥梁时会顺便扫射日军据点,护航时会主动搜寻敌机,战友们都叫他“拼命三郎”。可他自己却说:“不是我不怕死,是身后的祖国和同胞不能再受欺负了。” 他的弟弟王光英后来回忆,哥哥每次来信都只说“一切安好”,却从不提空战的凶险,直到抗战胜利,家人才知道他多次负伤,肩胛骨上还留着弹片的疤痕。 1945年抗战胜利,王光复随部队凯旋,北平万人空巷迎接英雄。可他拒绝了政府的高官厚禄,选择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后来投身实业,一生低调。直到晚年,有人问起“三架半”的往事,他才淡然道:“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抗战将士用命拼出来的。”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像王光复这样的飞行员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是名门之后,有的是青年学生,却都放弃了安稳的生活,驾驶着战机冲向蓝天,用血肉之躯筑起空中防线。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被写进太多教科书,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