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援俄力度骤降,攒了几十年的弹药,已经被俄罗斯“掏空”?乌克兰称朝鲜援乌出现困难,朝方工兵现身前线替俄军排雷,佩斯科夫亲口道谢,金正恩的待遇的确不一般。最近,俄乌战场上的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据乌方称,朝鲜向俄方提供的弹药量已经大大减少。 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联合国安理会相关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朝鲜对俄物资运输量较上半年下降62%,尤其是炮弹、火箭弹这类消耗品,运输记录几乎减半。要知道,朝鲜的弹药库可是冷战后一点点攒的,主打中低端常规弹药,哪经得住俄乌战场的“吞金兽”消耗? 俄军在顿巴斯、扎波罗热前线,一天就能打出去上万发炮弹,高峰时甚至突破3万发。朝鲜就算满负荷生产,月产量也才几千发到一万发,根本填不上俄军的缺口。所谓“被掏空”,倒不如说“供不上”,毕竟家底就这么厚,总不能把自己的国防储备都搬空吧? 但你以为朝俄合作就降温了?恰恰相反!弹药少了,人手补上了。乌克兰军方10月下旬发布的战场视频显示,赫尔松地区出现身着俄军制服、但战术动作有明显朝鲜特色的工兵分队,专门负责清理乌军布设的反坦克地雷和爆炸物。 排雷这活儿有多危险?乌军埋的都是智能地雷,一碰就炸,或者延时引爆,前线工兵的伤亡率比普通步兵还高。朝鲜工兵敢上,可不是来“走过场”的——他们在国内常年进行高强度排雷训练,对付这类常规地雷经验十足,俄军特意把最危险的雷区交给他们,就是看中了这份硬实力。 佩斯科夫为啥要亲口道谢?11月初他在记者会上明确说“感谢朝鲜提供的宝贵支持”,这话里有门道。要知道,俄罗斯很少公开感谢他国的前线支援,朝鲜是少数几个能让克里姆林宫“点名致谢”的国家,这待遇背后,是朝俄在军事技术、能源领域的深度交换。 朝鲜缺石油、天然气,还有粮食;俄罗斯缺常规弹药、人手和东亚方向的战略支持。双方一拍即合:你给我弹药、工兵,我给你能源、粮食,还分享部分军事技术。现在弹药供应调整,大概率是朝鲜在平衡自身储备,毕竟半岛局势也需要弹药保底,总不能顾此失彼。 有人说朝鲜“扛不住西方压力”,这纯属想多了。美西方对朝鲜的制裁早就到顶了,不管援不援俄,制裁都没松过。朝鲜现在的操作,是“务实援俄”——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弹药按需供应,人力精准支援,既不得罪俄罗斯,也不掏空自己。 再看看战场实际效果:朝鲜工兵清理完赫尔松的雷区后,俄军装甲部队顺利推进了5公里,拿下了3个关键村落。这可不是小功劳,要知道之前俄军因为地雷阻滞,一个月都没推进这么远。佩斯科夫的道谢,既是感谢支援,也是给外界释放信号:朝俄合作稳得很。 但朝鲜也有自己的顾虑。根据韩联社援引的朝鲜内部文件显示,朝方明确要求俄军“保障工兵分队的安全”,并且“不参与直接作战”,只负责后勤保障类任务。这说明朝鲜很清楚,一旦工兵出现大规模伤亡,国内舆论和国防安全都会受影响,分寸感拿捏得很准。 其实这事儿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战争拼的不只是武器装备,还有可持续的后勤和战略定力。朝鲜没被俄罗斯的消耗拖垮,反而通过“弹药换能源、人力换技术”的模式,既帮了盟友,又赚了实惠,这小国的生存智慧,确实值得琢磨。 西方媒体天天炒作“朝鲜被掏空”,却故意忽略朝俄的互补合作——俄罗斯给的石油,让朝鲜的工厂能继续运转;朝鲜的工兵,帮俄军打通了战场通道,这是双赢,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而且朝鲜的援俄模式,避开了国际社会的敏感红线:不派正规作战部队,不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提供常规弹药和非作战支援,既达到了合作目的,又没给西方留下更多制裁口实,这分寸感,比某些大国还清醒。 现在俄乌战场进入拉锯战,拼的就是耐力。朝鲜大概率会继续这种“有限支援”模式:弹药够就多给点,不够就少给点,工兵则重点负责后勤保障类任务,既维持朝俄关系,又守住自身国防底线。毕竟对朝鲜来说,自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