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朝中社突然宣布了严厉警告,直指日本。 这次放话对着日本近年的加码动作而来,我的态度很明确:别把火往油上泼,这片海域需要降温。 先看导弹这块:日本已确定采购“战斧”巡航导弹,预计自2025年开始交付;12式岸舰导弹正做延程改良。对应的是周边试射活动的周期性出现,风险在叠加。回到主旨,朝鲜提高分贝,就是提醒别越线。 海上力量的变化同样直观:出云级和加贺号改装用于F-35B,2021年完成首架起降测试。对照来看,地区内大型驱逐舰数量增加,055的112单元通用发射器带来更强火力覆盖,近海态势更密。核心意思不变,谁再往前挪一步,摩擦点就会增多。 空中这条线也在涨:日本计划引进F-35A/B总量为147架,远程感知与打击能力同步提升。周边隐身机与预警机的常态化巡航让空域更“挤”。主旨很清楚,密度上去后,误判的机会也会跟着上升。 指挥与链路方面,日本持续升级情报与通信体系,强调与外部协同。另一边,地区内联合演训频次提高,节点更紧。合拢到主题,就是靠近的速度过快,安全距离在压缩。 岸防布势也在动:12式岸舰导弹机动性提升、岸基雷达覆盖更密。对比来看,周边国家岸防火力也在扩展,海峡口门的把控趋严。主线仍是边界感,大家都在往前推线。 弹道与高超领域的试射报道一年比一年多,这是公开能看到的节奏。相对之下,日本在反导层面投入增加,拦截链条拉长。回到主旨,攻守两端同时加码,紧张感不会自己消失。 再加一个变量:无人化。日本扩充海空侦察类无人装备,周边同类平台已进入常态。主旨仍在,这类低成本、高频次的活动,最容易把小摩擦变成大事件。 时间线往后推,2025到2027可能会成为装备集中到位的窗口。到那会儿,如果仍保持高强度贴身演训,风险只会更高。朝鲜这次把话挑明,等于在窗口期前先行示警。 总结到一句话:这片海域不需要任何人去制造“新门槛”。把距离拉开,把话说清楚,比堆装备更管用。 稳定不是让步,是把底线摆在桌面上;越是设备到位、人员到位,越要留出沟通的通道。 收住:别把试探当成日常,别把强硬当成全部。按住冲动,才能少一些无谓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