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毛主席与周总理中间的这位就是朝鲜族音乐家郑律成。他创作了《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著名作品400余首。1950年加入中国籍。 这张老照片里,毛主席与周总理并肩而坐,中间一位面带温和笑容的男子身着朴素衣物,眼神里满是坚定与热忱,这位传奇人物便是郑律成。 1914年,他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的一个贫苦家庭,原名郑富恩,后来因为对音乐的极度热爱,改名为律成。 他的父亲是坚定的爱国者,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这样的家庭环境,在他心中早早埋下了爱国与革命的种子。 1933年春天,19岁的郑律成跟随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便在南京、上海等地秘密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摸索着学习音乐,小提琴、钢琴都是他彼时的伙伴。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律成怀着满腔热血,在1937年10月突破层层封锁奔赴延安。 这里艰苦却充满生机的氛围深深感染了他,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深造的他,很快就担任了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和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 1938年的一天,延安城头的晚霞让他心潮澎湃,看到战友们奔赴岗位的身影,他迫切想要用歌声赞美这片革命圣地。 在诗人的配合下,他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谱曲,这首最初名为《歌唱延安》的歌曲,经中央宣传部调整后更名为《延安颂》,首演后迅速传遍全国,像一盏明灯吸引着无数进步青年冲破封锁奔赴延安,甚至成为海外华侨募捐支援抗战的精神纽带。 1939年,受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启发,郑律成萌生了创作《八路军大合唱》的想法。 他与诗人公木结伴合作,为了方便交流,两人搬到同一个窑洞里同吃同住。 创作期间,郑律成对每首歌曲都有明确的构想,比如要让《骑兵歌》带着马蹄的节奏,让《炮兵歌》充满震天的气势,而《八路军进行曲》则要兼具韵律与力量。 没有钢琴伴奏,他就用手打拍子、用口哼唱找感觉,有时绕着桌子踱步沉思,有时跑到山坡上反复琢磨,甚至双手各执石子敲击节奏,忘情之下把手指都敲破了。 这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专场演奏,没有标注作者的歌曲却凭借雄浑的气势震撼了全场,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很快传唱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1939年1月,郑律成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在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了毛主席的教导。 抗战胜利后,他返回朝鲜工作,先后担任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中朝友谊》等作品,用音乐见证两国情谊。 1950年,面对国籍选择的十字路口,郑律成主动提出要加入中国国籍,他说“我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在朝鲜在中国,都是一样干社会主义”,这份申请最终经周总理亲自批复通过,他从此定居北京,正式成为中国公民。 加入中国籍后,郑律成的创作热情更加旺盛。 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大庆油田的钻井声、伊春林区的采伐声、宝泉岭农场的耕耘声,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 从讴歌工人的《采伐歌》、赞美农民的《幸福的农庄》,到歌颂军队的《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前进,人民空军》,再到写给儿童的《和平鸽》《快乐的童年》,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贴近生活。 晚年的他更是倾注十年心血,为《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等数十首毛主席诗词谱曲,完成了自己音乐生涯的最后一座高峰。 数十年间,郑律成一共谱写了360余首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接近400首的创作量,每一首都饱含着对国家、对人民、对革命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