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届联大安理会改革全会上,朝鲜代表一句话点燃全场,直接把日本怼到哑口无言。他直言:一个连自身历史罪行都不敢承认的国家,根本没资格惦记常任理事国席位。话音落下,会场陷入短暂寂静。朝鲜代表字字掷地有声,指出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反人类罪行世界皆知,却始终拒绝承认、拒绝赔偿,甚至屡屡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政客不断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不仅是向亚洲受害者伤口撒盐,更是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公然否定。 日本这种对待历史的矛盾姿态,其实暴露了其外交策略深处的断裂带。一边渴望成为常任理事国,承担国际领导责任;一边却又对历史上最沉重的责任百般逃避。国际社会不是没有给过机会。多年来,多国呼吁日本以德国为镜,用诚恳的道歉和实际行动弥补伤痕。可现实呢?历史教科书被一再修改,“慰安妇”和强征劳工的赔偿问题始终含糊其辞,政客的“个人参拜”屡禁不止。这种双标态度,让日本在国际道义的高地上始终站不稳脚。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所以拥有特殊地位,不仅因为实力,更因为承担着维护和平与正义的使命。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正是建立在对侵略行为的彻底否定和对人权的尊重之上。一个拒绝直面历史污点的国家,如何能取信于国际社会?又凭什么在关乎人类安全的重要决策中握有一票否决权?朝鲜代表的发言虽然尖锐,却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国际治理的合法性,离不开道德与历史的共识。 日本的尴尬处境也折射出东亚地区仍未愈合的记忆裂痕。中韩等国反复提出历史问题,不是纠缠过去,而是关乎现实安全感的构建。当日本的教科书淡化侵略、政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区域国家自然会警惕:这是否意味着战略方向的偏移?历史认知从来不只是学术争论,它直接牵动地缘政治的互信基础。 值得深思的是,西方国家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对日本的支持,往往基于战略利益而非价值认同。这种选择性的“历史忽略”,反而削弱了联合国所倡导的普遍正义原则。国际社会若真要推动改革,就不能只盯着国家实力或阵营站队,更应审视候选国是否真正认同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真相、和解与责任。 走到今天,日本要想真正迈向大国地位,或许该停下来想想:与其在“入常”路上绞尽脑汁争取外部支持,不如先解决好自身的历史债。尊严不是靠席位赋予的,而是通过直面过去的勇气和走向和解的行动赢得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