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头部量化私募员工被罚1.77亿元,发生了什么?最近,一份来自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

庚黑星君 2025-11-20 05:59:32

某头部量化私募员工被罚1.77亿元,发生了什么?最近,一份来自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在金融圈刷屏了。当事人林艺平,作为一家头部量化机构的核心员工,他身兼策略开发与风控重要职位,能直接接触到公司最核心的交易指令。然而,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这段期间,他却利用控制的他人证券账户,在公司资金入场前同步甚至提前买卖相同股票,照着量化指令做趋同交易。说白了就是,他一边在公司操盘,一边用“马甲账户”搭便车,轻松获利。最终,他也被处以没一罚一的顶格处罚,合计1.77亿元。说到这,肯定很多人跟风云君一样都非常震惊。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他通过上述操作获利超过8800万元,这未免也太夸张了!我们大胆做个简单测算:假设本金2亿元,收益率高达44%即便本金扩大到4亿元,收益率也超过22%绝对值上来看,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收益了。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那段时间A股整体震荡,上证指数几乎零增长,而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跌幅分别在-7%、-8%以上。也就是说,这22%的收益妥妥跑赢大盘,相对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更是有接近30%的超额。这也侧面印证,量化策略在当时的A股中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有实力了。想必大家都会惊叹,量化这么“能打”?其实量化策略尤其有效,一方面与A股市场结构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A股市场有超2亿的个人投资者,整体可以算是散户主导,其交易行为常常受到情绪驱动,容易形成非理性的波动。而量化模型正是通过海量数据分析,系统性地捕捉这些错误定价机会。例如散户常见的追涨杀跌、跟风打板、迷信技术图形等行为,都能成为量化模型反向利用的信号。另外A股有超5000只股票,大量中小市值公司都是缺乏机构覆盖,定价并不充分,这也为量化选股提供了更多机会。所以量化即使在没有大行情的市场中,依然可以通过捕捉错误定价的机会持续累积超额。当然,也有人说量化是在“割韭菜”,因为它太快太聪明。但客观来说,量化靠发现价格偏差来盈利,其实也在帮助市场快速纠错,提升定价效率。从海外经验来看,量化早已成为市场主流参与者之一,这又何尝不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呢?另外,不仅A股市场条件适合量化,量化本身也在不断进化。比如数据应用上,现在很多顶尖机构早已不局限在传统财务数据、价量数据上,开始卷另类数据这个新赛道。就像一些新闻、舆情,很多人还认为量化就是机器,对这类信息拿捏不好。但其实量化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新闻、报告和社交媒体的情绪,更能生成非常客观的交易指令。还有其他一些非标准化的数据,普通人看或许看不出什么门道,但量化却可以。再比如一些更前沿的AI技术应用上。就在前不久,一个名为 “Alpha Arena”的AI实盘竞技场也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多个AI模型在加密货币市场展开为期四周的全自动交易对决。最终,通义千问和DeepSeek这两款国产大模型分别实现22.32%和21.29%的收益率获得冠、亚军,远胜人类选手。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AI技术一定程度上能够独立执行复杂的交易策略。现在国内很多量化机构也将AI技术应用到自己的策略模型中,这对量化来说也是个非常好的加分项。回过头看这起天价罚单确实引发了很多思考。监守自盗的“个人行为”固然可耻,该接受应有的惩处。但量化作为一种方法论,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纪律和广度上都更具有优势。它能捕捉人脑难以识别的交易机会,也能克服人性的弱点。能真正合法合规的服务于投资人,持续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才是对资方最大的回馈,也是资管行业最大的“荣光”吧。

0 阅读:1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