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调叫板背后:三条锁链捆住东亚,战争按钮谁在掌控? 1945年东京湾密苏里号上,日本签署投降书时的低头姿态还历历在目,如今自卫队却以“战备提速”的名义高调叫板,这股反常的嚣张劲儿,绝不是孤立的冲动。 熟悉近代史的人都清楚,日本从来不是孤军作战的玩家。美日安保条约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锁链,把日本的军事行动和美国的全球战略死死绑在一起。条约明确规定任何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应对,这意味着日本一旦点燃战火,美国就没有置身事外的理由。 澳大利亚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铁杆跟班”,早已通过美澳新同盟、奥库斯协议等绑定在同一战车,近年来频繁在南海、台海问题上煽风点火,若真有冲突,其参战可能性几乎是板上钉钉。 有人说,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模样,国力强盛足以应对任何挑衅。这话没错,但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国力比拼,而是多方势力的绞杀,更是无数生命的牺牲。 孙子在《谋攻篇》里早就点透:最高明的用兵是瓦解敌人的谋略,其次是破坏敌人的联盟,再次才是战场上的厮杀,攻城更是万不得已的选择。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我们不怕打仗,但绝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进战争。 日本的战备提速,本质上是在替美国试探东亚的底线。二战后被限制的军事力量,借着“安保合作”的幌子不断突破束缚。自卫队早已不是“防御性部队”,远洋投送能力、先进武器研发水平都已跻身世界前列,甚至有人喊出“先发制人”的危险论调。更值得警惕的是,这背后形成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军事链条,正在从东、南两个方向挤压战略空间,其用心昭然若揭。 历史的教训从来都很深刻。甲午战争前,日本也是借着“维新变法”的名义厉兵秣马,最终用突然袭击打破了东亚的和平;二战时,正是多国军事同盟的纵容,让法西斯势力一步步酿成滔天大祸。 今天我们强调“上兵伐谋”,就是要看清这背后的利益纠葛,通过外交博弈、战略威慑、多边合作等方式,拆解这张针对东亚的军事网;强调“其次伐交”,就是要让更多国家看清霸权主义的真面目,不被绑上别人的战车。 国力强大给了我们底气,但绝不是轻率动武的理由。我们珍视和平,但从不畏惧挑衅;我们尊重各国主权,但绝不允许别人在家门口舞刀弄枪。日本若真以为有美国撑腰就能为所欲为,恐怕是忘了历史的轮回。当年被原子弹轰炸的创伤、被占领的屈辱,都是因为选错了站边和穷兵黩武。 战争的按钮一旦按下,就再也没有回头路。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万全准备,更要运用智慧打破阴谋,让那些企图挑起战争的势力明白:和平不是求来的,也不是吓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守护、靠谋略捍卫的。东亚的和平稳定,从来不该由野心家说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