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杀死武则天唐朝就不会有女皇帝? 要论唐朝女皇帝这事儿,武则天绝对是独一份的 “变量”,要是唐太宗当年真下了狠手把她除掉,后面那些想摸权力顶峰的女性,说白了都是空有野心没根基的 “半成品”,根本成不了气候。 先得说清楚,武则天能当上皇帝,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福气,那是熬了几十年攒下的 “独家资本”,换第二个人都复制不来。 当年唐太宗其实不是没机会杀她,民间早有 “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的谶语,连李淳风都跟太宗说这女人已经在宫里,将来要杀李唐子孙。可太宗没动手,这一留就留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要是当时真下了杀手,首先就断了最可能成事儿的根 —— 武则天那套 “打怪升级” 的路径,后来人连边都摸不着。 她从太宗的才人熬到高宗的皇后,整整做了二十八年皇后、五年太后,前前后后参政五十年,光是在朝堂上攒人脉、树威信的时间,就比后来那些想夺权的女性一辈子的政治生涯都长。这种 “长线布局” 的耐心,后来的韦后、太平公主连十分之一都学不到。 韦后算是第一个想接棒的,可她那点本事跟武则天比简直是小儿科。武则天当皇后时,是帮着高宗跟长孙无忌那帮老臣斗,一步步把权力从贵族手里抢过来,还通过科举提拔寒门子弟,把朝堂变成自己的 “后花园”。 韦后呢?仗着中宗软弱,拉着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连基本的人心都没笼络住,刚想学着武则天临朝称制,就被李隆基一刀斩了,从掌权到灭门连一年都撑不住。她连武则天最基础的 “政治铺垫” 都没做,就急吼吼想坐龙椅,这不就是没学会走就想跑? 太平公主倒是沾了武则天的光,从小看惯了母亲掌权,也跟着参与过神龙政变、唐隆政变,算得上是红妆时代的 “二号人物”。可她跟母亲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武则天是李唐的 “媳妇”,在父权社会里好歹算 “自家人”,太平公主却是 “女儿”,老话说 “女生外向”,在宗室和大臣眼里,她再有权势也只是娘家的客人,根本没资格对朝政指手画脚。 更关键的是,武则天掌权时,对手是李显、李旦这两个没什么政治才能的儿子,拿捏起来易如反掌;太平公主的对手却是李隆基,那可是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儿,政治手腕比他爹他叔强十倍,人家直接先发制人,带着禁军杀了她的党羽,最后赐她三尺白绫,让她落了个悬梁自尽的下场。 她手下那五个宰相,四个跟着送了命,唯一一个陆象先还是个 “不粘锅”,从没真心跟她站一队,这样的势力根基,怎么跟武则天当年 “一言九鼎” 的局面比? 再说武则天的 “独门绝技”—— 构建合法性。她当年为了称帝,又是造 “曌” 字自比日月,又是用《推背图》里 “日月当空,照临下土” 的谶语包装自己,把夺权说成 “天命所归”,连和尚都帮她写经证明 “女主当政符合佛法”。 这套 “舆论造势” 的功夫,后来的女性一个都没学会。韦后只会靠毒死中宗抢位置,太平公主只会拉帮结派搞政变,连最基本的 “让大家信服” 都做不到,刚露头就被骂 “妖后乱政”“公主干权”,根本没机会走到称帝那一步。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武则天能成功,正好踩中了初唐的 “时代空子”。那会儿是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关陇集团势力在衰退,皇帝需要找帮手制衡旧贵族,武则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用寒门官员取代世家子弟,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 等她死了,李隆基上台直接把这个 “空子” 堵死了。他杀太平公主后,彻底清除了女性干政的势力,还把朝政交给士大夫集团,搞出了一套更完善的官僚体系,后来的太后顶多能垂帘听政,想再往前一步当皇帝,门儿都没有。 算笔账就更清楚了,武则天花了五十年才从后宫走到朝堂,其中二十八年在皇后位置上积累资本,五年太后时期巩固权力,光是清除反对者就杀了上百位宗室和大臣。 太平公主参政二十年,真正能说了算的也就最后几年,手里的权力仅限于京城的几个官员,连地方势力都调动不了。 韦后掌权更是短得可怜,满打满算也就几个月,连自己的党羽都没整明白。没有武则天那种 “熬得起、狠得下、算得准” 的本事,再加上时代给的机会,换谁都成不了女皇帝。 说白了,唐朝的女皇帝就是个 “一次性产品”,武则天是唯一的模具。唐太宗要是当年真动了手,这个模具就碎了,后面那些想模仿的,要么是材料不够,要么是火候不到,顶多搞点 “女性干政” 的小动静,想真正坐上龙椅,简直是痴人说梦。 毕竟历史上就那么一个武则天,少了她,哪还有第二个能把父权社会的天捅个窟窿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