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投降不是因为美国的原子弹,而是因为苏联发的1个公告。所有人都以为,当年二战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美国,因为它投向日方的两颗原子弹。实际上并不是,压倒日本的其实苏联,为何这么说呢? 1945年的时候日本早就不是什么“大东亚共荣圈”的霸主了,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打得节节败退,本土天天被轰炸机炸得鸡飞狗跳,工厂炸没了,粮食也快断了,老百姓躲在防空洞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但即便如此,日本军部那些人还是嘴硬,喊着“一亿玉碎”的口号,说要跟盟军拼到底。他们敢这么硬气,不是手里还有多少兵力,而是心里藏着一个救命的算盘——靠苏联来调停。 这就得提一下苏联和日本之前的关系了。1941年的时候,两国签过一个中立条约,约定互不侵犯。之后日本确实没招惹苏联,苏联也没插手亚洲战场,这份条约自然就成了日本心里的“定心丸”。 到了1945年,日本眼看打不过美国和英国,就把苏联当成了最后的希望。他们盘算着,凭着这份中立条约,让苏联出面跟盟军谈条件,至少能保住天皇的位置,还能留下一些侵占的地盘,不至于落个无条件投降的下场。 为了抱牢苏联的大腿,日本派了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接触苏联,甚至愿意把1905年抢来的库页岛南部还回去。7月份的时候,外相东乡茂德还一个劲儿给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发电报,催着他赶紧找斯大林搭话,说天皇都急着盼和平了,可要是盟军逼得太紧,就只能硬拼。 可日本似乎忘了,那时候德国在就投降了,这所谓的协议更是成了废纸。而且早在德国投降之前,苏联就已经和美国、英国达成了协议,等欧洲战场结束,就出兵远东收拾日本。 8月8日晚上11点,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直接召见佐藤尚武,甩过去一份宣战公告,冷冰冰地说从9日起苏日正式开战,1941年的中立条约作废。这等于说给日本判了死刑——调停的幻想没了,中立的遮羞布没了,连最后一点谈判筹码都碎了。 更狠的还在后面,公告发布才几小时,8月9日凌晨,苏联百万大军分四路冲进了中国东北,5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开路,空军还往纵深狂轰滥炸。 日本一直把驻守东北的关东军当成最后的底气,号称有70万兵力,觉得能守住这块“新根据地”,实在不行还能退守东北重建国家。可这时候的关东军早就不是当年的“皇军之花”了,精锐主力早被抽去太平洋填了窟窿,剩下的全是老弱残兵,装备差得能追溯到日俄战争时期。 在苏军的闪电攻势下,关东军的防线三天就崩了,8月12日长春丢了,伪满洲国散了,溥仪在逃跑路上被抓了,短短一周时间,68万关东军被全歼,59万人成了俘虏,直接被拉去西伯利亚挖土豆。 8月9日,长崎又挨了一颗“胖子”原子弹,70%的土地成了废墟,可日本军部还是没松口,阿南惟几还在会议上提四项“有条件投降”要求。直到关东军全线溃败的消息传到东京,主战派才彻底没了底气。 8月14日,裕仁敲定投降事宜,录制了《终战诏书》,第二天中午,这道广播才算给日本的侵略史划上了句号。 美国高层其实也明白关键在哪,有人在回忆录里写“即使没有原子弹,只要苏联参战,日本也会在几周内崩溃”。但美国急着扔原子弹,多少有点抢在苏联之前结束战争、怕战后势力范围失控的意思,后来还刻意渲染“原子弹终结战争”的叙事,无非是想凸显核威慑的价值。 说到底,两颗原子弹确实吓人,但没打碎日本军部的幻想,而苏联那纸宣战公告,加上百万大军端了东北老巢,才真正断了他们的念想,这根稻草看似轻,压垮的却是日本最后的所有指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