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抓,晚不抓,偏偏在这个敏感节点集中抓捕日本间谍。这绝非偶然,显然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就被我们尽收眼底。 2025年11月19日,国家安全部正式通报,近年来已成功破获一批日本间谍情报机关针对中国的渗透窃密案件。 这个时间点耐人寻味,就在此前一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发表涉台不当言论,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局势。 日本对华间谍渗透,其实已有上百年历史。甲午战争时期,他们就伪装成商人、僧人,摸清清军部署;二战期间,更是为日军轰炸、推进提供精准情报。 到了现代,他们的伪装愈发隐蔽。2023年3月,安斯泰来制药一名60多岁的日本高管在北京被抓,表面做药品生意,实则窃取医药政策机密。 2020年以来,全国破获的2300起非法测绘案中,70%的嫌疑人持日本护照,他们用无人机盘旋军事基地,测绘精度能达到米级。 这些间谍的目标很明确:稀土运输通道、军工科研进展、半导体技术,凡是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域,他们都想伸手。 之所以之前不急于抓捕,是因为留着这些暴露的间谍有多重战略价值。 跟踪他们的活动轨迹,能摸清整个间谍网络的运作模式,比盲目抓捕更有意义;不经意间透露的错误信息,也能让敌方决策出现偏差。 更重要的是,2023年7月1日修订后的《反间谍法》正式实施,将网络窃密、数据泄露等新型间谍行为纳入监管,我们有了更完备的法律武器。 随着证据逐渐确凿,这些间谍的利用价值耗尽,此时收网恰到好处,既拔掉了钉子,又能形成强力震慑。 这一行动也带来了现实影响,2024年在华日侨人数已跌破5万,日本在华投资同比减少63%,不少日本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在华风险。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早就该这么干,国家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也有人表示“支持全民反间谍,让间谍无处遁形”。 其实,反间谍从来不是单一部门的事。近年来群众举报成为重要线索来源,从景区里频繁拍摄敏感设施的“游客”,到企业中过度打探核心技术的“高管”,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 在我看来,这次集中抓捕,既是对日本近期挑衅行为的回应,也是对所有潜在敌对势力的警告。 日本若还抱着百年前的渗透思维,低估中国的反间谍能力,只会自食恶果。未来,反间谍力度只会越来越大,无论是传统窃密还是新型网络渗透,都将无处藏身。 随着中日关系因高市早苗的言论陷入紧张,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反制措施。但核心始终不变: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们从不手软。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