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

天天纪闻 2025-11-19 17:15:19

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中国1950亿美元,到了1982年,印度2000亿,而中国2050亿,又是就差那么一丢丢。   要掰扯清楚这事,得先回望两国刚起步时的家底。1947 年印度独立,简直是捡了英国殖民留下的 “大礼包”:5.4 万公里铁路,是中国 1949 年建国时的 2.5 倍,化肥产量是中国的 4 倍,钢产量更是夸张到 8 倍之多。   那会儿印度人均 GDP 比中国高两成,工业产值占比远超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在全球都有销路,妥妥的 “亚洲潜力股”。   再看中国,1949 年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工业基础薄得像纸,人均发电量才 2.76 千瓦时,连印度的零头都不够。   刚建国那几年,全国都在为填饱肚子发愁,工厂要么被炸烂要么缺零件,出口全靠矿产、农产品这些初级货。可偏偏是这手 “烂牌”,后来却打出了王炸。   真正的分水岭,出在 80 年代初那几步关键棋上。中国 1978 年就按下了改革开放的快进键,先从农村开刀 —— 安徽、四川搞起包产到户,农民种粮多了能自己留,积极性一下就炸了锅。   1984 年粮食产量直接突破 8000 亿斤,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才能往工厂跑。紧接着又砸出 “大招”:设深圳、珠海四个经济特区,敢让外资进来办厂,给政策给土地。   那会儿不少人质疑 “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邓小平一句话定调:“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这才把对外开放的口子越撕越大。   城市里也没闲着,国企改革逐步推进,还放开了个体经济。1000 多万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靠 “摆摊做生意”“开小工厂” 就解决了大半,市场一下就活了起来。   反观印度,80 年代也喊着 “改革”,英・甘地政府嘴上说放松私营限制、鼓励出口,可骨子里还是老一套 —— 工业许可证制度没彻底废除,办个工厂要盖几十个章。   外资想进来?条条框框能把人逼疯。拉・甘地上台后喊着 “用信息化带印度进 21 世纪”,听着时髦,可农业的根子没抓,基础设施也不动,等于建了空中楼阁。   1978年,中国采取多项有力举措夯实农业、医疗和基础教育等领域。集体农业经营模式让位于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中国民众的识字率从1982年的65%增至2015年的96.4%。在医疗领域,中国逐步推动改革,形成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发展制造业:自2000年起,中国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核心战略,利用农业生产力提升后释放的劳动力。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启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各地通过提供有关优惠政策吸引外国制造业将生产转移至中国。   众多跨国公司在华赚取了丰厚利润,同时将中国作为其全球供应链的基石。中国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上升到2023年的约30%。   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中国曾以利润换取技术发展。随着制造业规模扩大和工资压力增大,中国逐渐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并开始打造尖端技术能力,加大对科技、先进制造业、关键矿产、国防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如今,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大学的排名也显著提升。   印度的 “内耗”。中国搞建设是全国一盘棋,修铁路、建电站说干就干。印度呢?联邦制下各邦各自为政,修条跨邦公路能吵十年;种姓制度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占人口多数的低种姓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1982 年中国识字率就有 65%,印度连一半都不到。   劳动力素质上不去,再先进的技术也玩不转。农业更别提了,中国靠家庭联产承包解决了吃饭问题,印度搞 “绿色革命” 只富了少数地主,大部分农民还在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增速始终追不上人口增长。   到了 90 年代,差距就彻底拉开了。中国靠着 “世界工厂” 的定位,把玩具、家电卖到全球,GDP 增速常年保持两位数;印度还在纺织品出口里打转,工业占比不升反降。2000 年中国 GDP 突破 1 万亿美元时,印度才刚过 5000 亿,曾经的 “微小差距” 变成了望尘莫及的鸿沟。   有人说印度是 “一手好牌打烂了”,这话没毛病。它继承的殖民遗产本是优势,却成了改革的包袱;中国起点虽低,却敢破敢立,把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优势用到了极致。   印度眼红心热的,从来不是中国的发展成果,而是中国那种 “认准路就往前冲” 的魄力。如今印度总想在国际上跟中国较劲,说白了,就是不愿承认自己当年走岔了路的现实。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