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日本涉台言论而拒绝赴日吗 日本政客涉台言论再起,中国民众赴日意愿被抛入舆论漩涡——当“历史账”与“现实利”交织,拒绝或前往,成了比选择题更复杂的情感命题。 近来,日本某政客在公开场合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此言一出,中国外交部立即严正交涉,社交媒体上“拒绝赴日”话题瞬间冲上热搜。但热搜背后,是千万普通人的真实抉择:上海白领林女士原计划五一赴日看樱花,如今犹豫:“不是怕危险,是心里堵得慌——他们嘴上说‘共存’,却踩着我们的底线。” 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日本右翼近年频频炒作涉台议题,从“钓鱼岛国有化”到“台海紧急情况”,每次都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而民间层面,赴日旅游、留学、商务往来依然频繁——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赴日游客超80万人次,其中不乏“边骂边买”的矛盾群体。 矛盾背后是多重因素的拉扯。老一辈人难忘抗战伤痕,对日本保持警惕;年轻人则更看重现实利益,比如日本的高端制造、教育资源。更有人提出“理性区分”:政客的嘴与民间的腿,不该混为一谈。正如学者李明所言:“拒绝容易,难的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清醒——既不盲目排外,也不丢失原则。” 当舆论场上的声音此起彼伏,真正的考验在于:我们如何定义“立场”?是情绪化的抵制,还是基于事实的判断? 赴日与否,从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它关乎历史记忆的传承,也关乎现实利益的权衡,更关乎对未来的期待。当涉台言论成为试金石,我们更该看清:真正的立场,不是跟风抵制,而是在了解历史、理解现实后,做出的清醒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