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

古今知夏 2025-11-19 16:33:19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杨振宁的反对,从来不是不懂科学,而是看得太透。 他太清楚大科学工程的 “烧钱套路” 了。欧洲那个大型强子对撞机,表面花了 60 亿欧元,可后续维护、数据处理、请顶尖人才,十年下来花了 150 多亿欧元。 关键的是,机器是欧洲的,核心研究却被美国、德国的学者占了七成。2016 年的中国,高能物理领域能独当一面的顶尖学者还不到一百人,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够。真要是仓促上马,大概率是 “我们出钱建机器,外国人来做研究,成果归全世界”,这不就是纯纯给别人做嫁衣吗 更让他揪心的是,钱花错了地方。2016 年,全国还有 12 万所农村小学没有标准实验室,中西部农村的孩子想摸一摸实验器材都难。近 300 个县的高中老师不够用,一个老师要带好几个班,根本顾不过来。农村孩子的本科录取率,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 “2000 亿啊” 杨振宁在演讲里掰着指头算,“能让一百万乡村老师的工资翻倍,能建五千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能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书读、有实验做。” 他见过美国的基础教育有多扎实,每年能培养两万名物理专业本科生,而中国当时还不到三千人。没有人才,再先进的机器也只是个 “昂贵的摆设”。 可王贻芳的坚持,也不是一时冲动,是憋了太久的野心。 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建设者,他太懂 “跟着别人跑” 的憋屈。当年建完 BEPC,虽然也出了成果,但能量不够,前沿的希格斯粒子研究根本插不上手。别人在探索宇宙起源,我们只能在后面看热闹。 2016 年,全球都在抢下一代对撞机的赛道:欧洲启动了未来环形对撞机预研,美国重启了直线对撞机规划,日本也在拉着各国搞合作。这个窗口期就这十年,错过了,中国在基础物理领域就只能再等一个时代。 他心里打着一笔 “长远账”:对撞机不只是一台机器,是整个高端制造业的 “练兵场”。建对撞机需要超精密的磁铁、顶级的超导材料、高灵敏度的探测器,这些技术可不是只用来做实验的。 超导电缆的技术突破了,能用到高铁、核电上;探测器的成像技术升级了,能直接用在肿瘤早期诊断上,填补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的空白。 韩国就是最好的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基础研究远不如中国,可集中资源建了浦项加速器实验室,二十年就跻身世界前列,还带动了半导体、精密制造产业的崛起。 王贻芳更看重的是 “话语权”。欧洲核子中心为啥能说了算?因为它掌握了对撞机的技术标准和数据分配权。会员国按投入比例拿课题主导权,非会员国只能捡些边缘项目做。 中国要是能建成下一代对撞机,就能打破欧美主导的格局,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华,甚至能自己制定国际合作规则。 2016 年的时候,已经有 12 个国家的科研机构想来合作,只要项目落地,中国就能在基础物理领域,第一次拿到 “规则制定权”。 这场辩论的背后,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生死时速。 2016 年,美国在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比接近 18%,高能物理的专项经费是中国的六倍;日本为了抢项目,直接砸了 80 亿美元,还愿意开放核心技术。 而中国当时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期,传统制造业要转型,新兴科技要突围,到处都需要钱。2000 亿怎么花,考验的是对 “眼前急需” 和 “长远未来” 的判断。 杨振宁不是反对大科学工程,他支持中国空间站、量子通信,因为那些项目时机成熟、人才配套。他怕的是重蹈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的覆辙 — 当年预算从 44 亿美元涨到 110 亿美元,最后被国会叫停,钱打了水漂,人才还流失了三分之一。“ 中国不能犯这种错,” 他反复强调,“基础研究要厚积薄发,没人才、没产业支撑,再先进的机器也没用。” 王贻芳也懂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但他觉得 “机遇不等人”。“如果总是等基础教育达标、人才充足,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他在采访里直言,“科技突破从来不是等出来的,是抢出来的。” 这场吵得沸沸扬扬的辩论,最后没有赢家,却给中国科技发展指了条明路。 现在回头看,这场 “千亿之争” 的价值,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让我们明白:中国科技发展,既需要杨振宁那样 “脚踏实地” 的审慎,也需要王贻芳那样 “仰望星空” 的勇气; 既要补齐基础教育、人才储备的短板,也不能错过抢占前沿科技的窗口期。

0 阅读:6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