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日本演员矢野浩二在微博发文:永远支持一个中国! 2025年11月18日傍晚,一条微博在社交平台悄然刷屏。 日本演员矢野浩二的千字长文,短短数小时内就创下3亿阅读量、50万讨论量的热度,相关话题迅速登顶热搜榜。 中国,不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让我重新认识‘家’的地方,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配上“永远支持一个中国”的坚定表态,让无数网友直呼“破防”。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这位扎根中国25年的日本艺人,用最朴素的文字引发了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但这份刷屏的告白并非偶然,而是二十五年时光沉淀后的真情流露。 1999年,29岁的矢野浩二怀揣着演员梦想,孤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初来乍到的他语言不通,文化陌生,只能从最基础的跑龙套角色做起。 为了融入这片土地,他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背诵中文台词,在胡同里向晨练的老人请教方言,甚至在超市收银台前观察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2003年,《小兵张嘎》剧组找到他饰演日军军官斋藤,为了不让角色沦为刻板印象,他主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 并向中国历史学者请教战争中的人性挣扎,这份敬业让他赢得了“最认真反派”的赞誉。 从《铁道游击队》的冈村到《烈火金刚》的毛利大佐,他在37个日军角色中,有23个主动要求增加展现人物复杂性的戏份,最终成为首个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的日本演员。 而事业之外,中国更给了他完整的家,2010年与重庆姑娘范婷结婚后。 他坚持让女儿入读本地小学,家中餐桌时常同时摆放着麻辣火锅和日式刺身,一口带着川味的中文让他完全融入了重庆的烟火气。 矢野浩二的表态,恰逢中日关系的敏感节点。 就在他发文前几天,中国外交部刚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错误言论提出严正交涉,部分日本艺人选择沉默观望,他却毅然发声。 这份勇气背后,是二十五年风雨同舟的深厚羁绊。 2012年钓鱼岛事件时,他在横店拍戏收到威胁信,躲在酒店三天不敢出门,是200多位中国粉丝举着“浩二别怕”的灯牌守在楼下,有人还送来自家做的辣椒酱。 如今,他的“中国故事”已超越个人层面,成为打破偏见的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部分西方势力渲染“中国威胁论”,试图塑造中国“孤立”的形象,但矢野浩二的经历给出了最鲜活的反驳。 他发起的“中日青年文化交流营”,带领30名日本大学生走访延安、井冈山,让外国青年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 清华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以矢野浩二为代表的文化使者,正在构筑超越地缘政治的柔性对话空间。 作为首个获得“中华文化传播使者”称号的外籍人士,矢野浩二用行动诠释了跨国友好的真谛。 他曾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幽默模仿各地方言,分享日本茶道文化;参演的《敦煌:千年之约》舞台剧,将浮世绘技法与敦煌壁画相融合,成为文化互鉴的典范。 他的微博超话累计阅读量达47亿,63%的粉丝是“00后”,许多年轻人通过他的视角重新认识日本,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 网友们的评论道出了心声,25年的行动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从孤身闯荡的异乡人,到被亿万观众认可的“家人”;从银幕上的“反派专业户”,到生活中的文化使者,矢野浩二的二十五年,是与中国相互成就的二十五年。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跨越国界的认同,从来不是靠投机取巧的公关话术,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扎根与坚守。 民间友好的桥梁,从来不是靠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源于以心换心的真诚交流。 在这个充满误解与分歧的时代,矢野浩二的告白如一股清流,让我们看到民心相通的强大力量。 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国际友人,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土地,用真心感受中国的温度,最终成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支持者。 他们的选择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尊重与真诚是通往任何国度的通行证,而坚守一个中国原则,是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唯一正道。 正如矢野浩二在微博中所说,家不是血缘的羁绊,而是心安的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