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合理都是不够理想化,如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目标错误)、没结合实践(不顾社会实现反馈)、没实事求是(不谈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及过渡)、没有持续的改进(没有理想目标就没有追寻理想的创新行动)! 看看教育现状,从老师到教育部官员,有几个人写过这样一篇论文-《论理想化教育及实现过程》?或持续思考过这个问题?或引导学生们和公众极积讨论过这个话题! 想想建国之处,红领巾高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理想接班人"!但现在又有几人谈共产主义理想及如何实现? 理想化的教育必然是公益化的,消除无意义内卷的,让每个人都更好的,不会因为某人成长而取消另一个接受教育成长权利的....... 但凡把以上再明确到《教育法》中,形成教育必须要遵循的教育原则,还能任由各种教育乱象滋长吗? 所以,教育要改变,首先鼓励全社会讨论理想化的教育及其实现路径,再有人民认可的教育观念,凝练出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写进《教育法》,指明教育改变的方向,才能按教育的改变有效和高效!而不是越改越乱! 如,学习是为了理解和应用,而非死记硬背与应试,那么再看语文学习,中国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但很多经典文化学习理解共鸣,是要有一定生活阅历、人生感悟的,要达到一定年龄才能领会,而写出经典更是要靠天赋,非普遍现象。培养欣赏经典能力是对的,但搞什么大语文、把人人当做大文豪去培养、去要求就错了!过去大几十岁才能写出的经典,现在要求十几岁学习并也都能写出经典,这就是没有结合实践、没有实事求是提出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