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登辉这么明显的涉日背景,为什么还能得到蒋经国信任?我想说,大家不要被宣传材料里的蒋经国骗了,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蒋经国考虑过向大陆低头这件事,他的晚年只考虑了两条路线。 蒋经国之所以在众多人选中挑中李登辉,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拥有漂亮的学术履历和丰富的行政经验。 更重要的是,蒋经国晚年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台湾社会要求政治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国民党若继续固守威权统治,迟早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他必须为国民党寻找一条既能顺应潮流、又能保住执政根基的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登辉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他出身本省,能够拉近与本土民众的距离;他行事风格相对温和,不容易激起党内老派势力的强烈反弹。 蒋经国判断这样一个人是推动渐进式改革的最佳执行者,既能逐步吸纳党外力量,又不至于让国民党的大船立刻倾覆。 至于李登辉的“亲日”背景,在蒋经国看来,这与维系国民党统治的大局相比,并非首要问题。 但蒋经国即便选定了接班人,也并未完全放开手中的权力。直到他去世,军队、财政和情报等核心部门,依然牢牢掌握在他信赖的亲信手中。 李登辉上任初期,行事也极为谨慎低调,他清楚自己的位置,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严格执行着蒋经国生前规划好的开放路线。 可是当蒋经国这位强人离世后,国民党内部长期被压抑的矛盾开始爆发。 到了1990年代,随着政治的逐步开放,党内本省籍与外省籍精英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 李登辉为了稳固自身的领导地位,不得不在两派势力之间寻求平衡,但这种做法也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事实上,选择李登辉并非蒋经国的最初设想。在1980年代初期,蒋经国曾倾注心血,试图将权力交接到自己的儿子蒋孝武手中。 他刻意安排蒋孝武进入情治和宣传等要害部门,为其接班铺路。但蒋孝武张扬的行事风格不仅在岛内引发争议,更引来了美国的明确反对。 加上当时台湾秘密研发核武器的计划因外部压力而被迫中止,内外交困之下,蒋经国不得不彻底放弃了家族传承的念头。 正是在“传子”之路走不通之后,蒋经国才下定决心,转向了体制改革与本土化的道路。 他希望通过逐步开放,将国民党改造为一个能包容各方力量、实现长期执政的大联合政党,就像日本的自民党一样。李登辉,正是他实现这一政治蓝图的关键棋子。 只可惜2000年的那场选举,脱党参选的宋楚瑜分走了国民党大量的选票,直接导致了连战的败北和民进党的上台。 这场败选也让李登辉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他最终被开除党籍,走向了与国民党对立的道路。至此,蒋经国试图为国民党设计的“自民党化”转型之路,宣告失败。 蒋经国选择李登辉,本身就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赌局。他希望在放权与控权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完成民主化转型,又确保国民党江山永固。 但历史证明,这种两全其美的设想,终究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 那么,如果当初蒋经国没有选择李登辉,而是挑选了另一位接班人,国民党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欢迎到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