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会谈结束,日本终于表态了!日本NHK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称:这次会谈,并不会改变政府之前立场,台海和平稳定对我国安全至关重要。 这次会谈,核心就是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此前发表的涉台恶劣言论,中方要求日方给出合理说法并纠正错误。可会谈刚结束,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就公开表态:“政府之前的立场不会改变。” 这次中日会谈的背景其实很清楚,就是因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前段时间发表了明显偏袒“台独”的言论,引发中方强烈不满。 中方要求日本必须就此做出合理解释并纠正错误,这并不过分,毕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 可日本这边,表面上愿意谈,实质上并没有真正要“解决问题”的意思。木原稔的公开表态可以说是把日本政府的真实态度摆上了台面。 那句“对话解决台湾问题”听起来很和平,其实完全是个模糊说法,既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也不否认高市早苗的言论有问题,就是典型的“说了等于没说”。 而且这类表态早就不是第一次了,从福岛核污水排海到历史问题上的态度,日本政坛已经多次靠“解释不等于道歉”这套逻辑躲避责任。 这次中日高层会谈的气氛从刘劲松的话中也能看出——艰难。其实不用特别解读,大家都能感受到,日本并没有把这场会谈当成一次解决分歧的机会,反倒更像是应付完事。 尤其是会谈刚结束就马上放出“不会改变立场”的话,态度之果断,显然早就做好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准备。 日本现在的外交姿态,说白了就是脚踩两条船。一方面拿着“对话”“和平”“稳定”的说辞安抚中国,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台海、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配合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甚至在军备、经济“去风险化”这些问题上都表现得越来越激进。这种两面策略,说穿了就是既想从中国这里捞好处,又不想得罪美国,结果就是在关键问题上一再触碰中国底线。 而说回高市早苗这件事,她的言论并不是一时口误,而是日本政界“亲美抗中”风向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日本一些政客在台湾问题上言辞越来越激烈。 甚至有意制造话题、挑动敏感神经。这背后不难看出,日本在战略层面上已经越来越把台湾问题当成可以“操作”的筹码了。这种心态,其实比嘴上说几句更危险。 从历史上看,日本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的处理方式都偏好“模糊战术”。比如在二战历史问题上,日本经常用“反省”代替“道歉”,用“遗憾”代替“承认错误”。 这套模式现在被搬到对华外交中来,也是同样的逻辑。只不过,这次中方的底线非常明确,台湾问题不容谈判也不容解释。 这时候再看日本所谓的“解释”、所谓的“不改变立场”,就显得格外空洞。尤其是和近期的国际局势联系起来看,日本的外交路线其实越来越清晰。 那就是全方位向美靠拢,并试图在亚太地区扮演“安全稳定”的倡导者角色。但问题是,它越是这样表态,越容易激化地区的不信任。亚太和平是靠真诚建立的,不是靠搞双标维持的。 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依然紧密,但政治互信显然远没有跟上。日本的这些言行,说到底是在消耗彼此之间的信任储备。 短期看,也许不会立刻带来实质冲突,但长期来看,这种不清不楚的态度终究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根基稳定。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日本态度这么强硬,为什么中方还要会谈?其实这正是中国一贯的做法——我们不怕对抗,但始终主张通过外交沟通解决问题。 但沟通是双向的,不是中方一直讲理、日方一直搪塞。会谈的意义,不是在于对方立刻改口,而是让国际社会看清楚,谁在讲道理,谁在敷衍了事。 现在的局势已经越来越复杂,台海问题正处在一个敏感期,而日本作为域外力量,越是频繁介入,风险就越高。 无论日本政客怎么表态,中方的立场始终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势力插手,都是干涉中国内政。想要在这个问题上“模糊处理”,哪怕是高级别会谈,也改变不了事实。 所以这场会谈的结束,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中日关系未来怎么走,还得看日本有没有真正把“和平稳定”放在心里,而不是只挂在嘴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