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水已经漫到车门了,手机也泡坏了,要不是他们冲过来,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回想起11月16日晚在沙特沙姆利地区的惊魂时刻,两名中国工程师仍心有余悸。那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山洪,他们的车被困在河道中央,湍急的水流裹挟着碎石不断撞击车身,车门被死死卡住,手机信号全无——生死关头,三名沙特青年逆着洪水冲来,用绳索和木棍砸开车窗,硬是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洪水中的生死救援:30秒决定生死 沙姆利地区地处沙漠边缘,平日干旱少雨,可这场暴雨却来得异常凶猛。当地居民艾哈迈德·安齐回忆,洪水涌来时,他正和朋友在附近避雨,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救命”的呼喊。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辆白色SUV被困在河道中央,水位已经淹没半个车轮,水流以每秒2米的速度冲击车身,车头开始倾斜。“我们抓起绳索和木棍就往水里冲,水凉得刺骨,脚底全是被冲散的沙石,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艾哈迈德说,他们用了30秒才靠近车辆,可车门被水流压得死死打不开,只能用木棍猛砸车窗。“玻璃碎裂的瞬间,水灌进车里,我们拽着他们的胳膊往外拉,最后四个人手拉手,才勉强站稳。” 这场救援被路人拍下发到社交媒体,视频里,艾哈迈德浑身湿透,却死死抓着中国工程师的手;他的朋友趴在车顶,用身体挡住不断冲来的水流。视频发布后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2000万,沙特网友集体刷屏:“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兄弟,沙特永远是你们的家!”中国驻沙特大使常华第一时间转发视频,并写下:“你们的勇敢,让中沙友谊在洪水中更加坚固!” “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沙特青年的质朴回答 面对铺天盖地的赞誉,24岁的艾哈迈德却显得有些局促。他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这没什么特别的,换作任何沙特年轻人,都会这么做。”他提到,沙特传统文化中“帮助他人是最高美德”,小时候长辈就教他“见人有难必伸手”。“那天我看到车里的人是中国面孔,更觉得不能退缩——中国帮我们建了那么多医院、学校,现在他们有危险,我们怎么能不救?” 艾哈迈德的话,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心。有人翻出2020年沙特向中国捐赠抗疫物资的旧闻:当时沙特国王萨勒曼亲自指示,向中国运送50吨医疗物资,包装箱上写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还有人提到中国企业在沙特承建的“2030愿景”项目,从麦加轻轨到红海新城,中沙合作早已融入彼此生活。“你为我雪中送炭,我为你冒死相救——这才是真正的友谊!”网友“小林”的评论获得10万点赞。 从“救命之恩”到“命运与共”:中沙友谊的新注脚 这场救援,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闪光,更是中沙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缩影。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推进,中沙合作从能源领域延伸到科技、文化、民生:中国帮助沙特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沙特则为中国企业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两国联合考古队在沙漠中发现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共同揭开人类文明交流的密码;就连艾哈迈德救人时用的绳索,都是中国企业在当地工厂生产的。 “中沙友谊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艾哈迈德’和‘中国工程师’组成的。”常华大使在感谢信中写道,“当灾难来临,我们选择彼此守护;当困难出现,我们携手共渡——这就是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诠释。” 评论区等你发声:你被哪个瞬间打动了? 这场救援,让我们看到人性最纯粹的光辉:没有国界,没有算计,只有“我要救你”的本能。有人说,艾哈迈德们让我们相信,世界虽大,但善意总能跨越山海;也有人说,中沙两国的“双向奔赴”,才是国际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 此刻,你最想对艾哈迈德和他的朋友们说什么?是“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美好”,还是“希望中沙友谊永远如此纯粹”?或者,你也有过被陌生人温暖相助的经历?评论区等你分享——你的每一句话,都是对善意的回应,都是对友谊的致敬。 来源: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