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着五万日本人:不旅游只扎根!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上世纪 90 年代上海浦东刚启动开发,日本企业就跟嗅到机会的群狼似的,一批接一批往这儿扎。 松下、索尼、丰田这些叫得上名的世界 500 强,干脆把中国总部甚至亚太总部都安在了上海,长宁、闵行、浦东的写字楼里,日企的招牌随处可见,密密麻麻挤得满满当当。 这些日本人可不是来旅游打卡的,全是奔着长期扎根来的。现在长期住在上海的日本人少说也有近四万,古北、虹桥、金桥这几块地方聚得最多,古北那边的日本人能占外籍居民的四成,说是 “小东京” 都不夸张。 他们在这儿搞出了全套的日式生活圈,3 公里内就能找到 67 家日料店,从十几块的拉面到上千的怀石料理全都有,比东京某些街区还密集。 超市里专门设着 “日本直运区”,酱油、泡面都是空运来的,物业有 24 小时日语专员,社区医院配着翻译,连药房都贴着日语标识,简直把家直接搬了过来。 更关键的是,这些人跟日企的绑定深得很。上海现在有超 6600 家日企,数量全国第一,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的会员就有 2204 家,是日本海外最大的商会。 这些企业早就不局限于造电器、搞机械了,金属制造、化工、金融、物流几乎渗透到经济的不少角落,金属机械类的企业能占商会会员的五分之一还多,化工类的这二十年涨了两倍多。 临港那边专门搞了个日企产业园,半年就招了 150 多家企业,还想往跨境金融、科技研发这些领域钻。 像松下这种企业,在中国有 6000 多家供应商,供应链早就跟中国市场缠在了一起,发那科更是砸 15 亿建了机器人基地,年产值都敢往 100 亿冲。 这些日本人里不少是企业高管、技术人员,还有他们的家属。有些高管干脆过起了 “双城生活”,周一飞上海上班,周五回东京,毕竟从东京飞上海也就三小时,比飞大阪还方便。 他们的生活圈特别封闭,不少人住了好几年中文还只会 “你好谢谢”,买菜去日资超市,带娃上日本人学校,看病找日系诊所,几乎不跟本地社群打交道。 第二代更有意思,虽说会说普通话、吃本帮菜,却因为圈子太窄,对中国根本没深层认知,说白了就是在这儿扎了根,却没真正融入。 现在日本那边极端右翼时不时喊 “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再看看这些在上海扎根的日企和人群,真要是到了开战那一步,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些日企跟中国的产业链缠得太紧,一有动静,不管是制造业的生产线,还是科技研发的合作项目,都可能跟着卡壳。 临港产业园里那些搞跨境金融、数据服务的企业,还有松下刚要建的半导体工厂,一旦受影响,上下游的配套企业都得跟着遭殃。更别说那些封闭的社群,一旦出现认知偏差或者别有用心的煽动,麻烦只会更多。 而且日企在上海的布局藏得深,不只是写字楼和工厂多,连氢能、新能源这些新兴领域都在掺和。 上海搞氢能产业链,日本企业就跟着成立产业联盟,八大核心零部件都凑齐了,表面看是合作共赢,可真到关键时候,这些深度绑定的产业关系反而可能变成隐患。 加上对这些长期居住的日本人,背景筛查、认知引导还有不少可提升的地方,真要是开战,这些扎根多年的人和企业,搞不好就成了影响稳定的变量。 说穿了,这些日本人扎根上海,背后是日企几十年的深度布局,从经济到生活几乎织成了一张网。 平时看着是国际化的热闹景象,可一旦有战事,这张网里藏着的风险就全暴露出来了,产业链断了、社群出问题了,哪一样后果都扛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