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德国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德媒报道,德国一位副总理级别的经济

弘晋风姿 2025-11-19 02:24:45

快讯!快讯! 德国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德媒报道,德国一位副总理级别的经济财金高官已启程访华,行程聚焦供应链、贸易竞争和涉乌问题沟通。 行程一亮相,指向很清楚:这是为工业体系来的一趟务实之旅,目标是稳住产供链、减少不确定性,避免产业端反复被打乱。 2023年,德国对华货物贸易规模位居前列,德方统计部门多次把中国列为其主要贸易伙伴。汽车、机械、化工是支柱行业,零部件高度依赖跨境协作。一旦环节失灵,整条线都会慢下来。对照之下,若贸然降低合作强度,短期找不到同等替代,代价会直接体现在订单和岗位上。核心点仍然是稳。 具体到原材料,2023年中国对镓、锗等设置出口管制并执行许可管理,确保可控与合规。欧洲企业随后调整采购与库存策略,波动期拉长了交付周期。对比美国以限制为主的思路,德企更看重可预期的长单与配额,这正是此行要谈清的第一件事:怎么把“去风险”落到稳定供给上。 再看生产一线,2020—2022年间,上汽大众、华晨宝马等在华工厂较快恢复生产,供应端持续输出,助力整车与零部件稳定供给。同一时期,欧洲本土经历“缺芯”“物流紧”双重挤压,订单兑现难度增加。放在今天复盘,德方更明白,与中国把生产和物流接口对齐,才是降低波动的有效路径。 钢铁与电动车也在清单上。中国粗钢年产量长期保持高位,新能源车销量在2023年大幅增长。欧方担心“产能”压力外溢,已对电动车发起调查并实施临时关税。对比之下,企业层面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平台与本地化生产,能更直接消化供需矛盾,比单纯举税负更能解决问题。 关税之外,是规则。欧方临时措施给供应链增加了变量,中方多次表达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立场。与美国动辄上调关税不同,德方产业界普遍倾向谈判与对表标准。这也意味着,此行如果把认证、补贴透明度、数据合规等清单化,摩擦就能控在可管理范围。 原材料的稳供还有操作层面。中国对稀土、石墨实施目录化和许可制,配套信息申报流程已公开运行。日韩企业通过长约、增储与多点采购组合来降低波动,经验可供德企参考。只要把周期、数量和检验要求谈细,稳定性就会上一个台阶。 关于涉乌议题,多家媒体提到会出现在会谈议程。中方早在2023年发布关于政治解决危机的立场文件,强调停火与谈判窗口。德方希望在沟通中获得可参考的路径与节奏,把外溢风险降到最低,这同样关乎能源、粮食与运价。 企业已经给出信号。大众与小鹏推进技术合作,宝马在沈阳继续布局电动化产能,奔驰在中国市场调整产品线。这些动作都指向一个判断:产业链无法空转,市场在中国,合作要更靠前、更细化。 由此看,此行更像一次“把账摊开算”的工作访问。把关键材料、物流节点、技术准入和贸易摩擦逐项对表,能解决多少,就落实多少,不把问题留到下一个季度。 中德都清楚,稳定预期才有稳定生产。把话说明白,把规则对齐,把接口打通,车间就能运转,货柜就能出港,合作就能持续。

0 阅读:45
弘晋风姿

弘晋风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