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宣布了:经贸这根主线要拎稳,别走极端。 这话切在关键点上。中日产业链已经深度交织,硬拆只会两边一起受损,先把生意稳住,其他问题再分步处理,顺序不能乱。 拿发动机这条线说话最直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汽车和机械设备大量用日本动力,丰田4Y发动机在国产皮卡上到处能见,本田摩托车发动机也占了很大份额。现在局面变了,“太行”系列已经批量装到战机上,公开画面显示,运-20正逐步采用国产涡扇动力,国产化率在提升。 细看民用端也有同样的变化。比亚迪DM-i混动的发动机,厂方公开热效率已经做到44%以上,吉利自研发动机长期稳定装车,规模化供货不再是难题。对比之下,日本在混动、氢动力上也在推进,但不少车企开始更积极地与中国企业谈合作与采购新技术,这是市场选择。 再往下看零件层面的互补。日本的精密轴承、特种材料和高端加工设备,是很多国内发动机厂的常用件;中国的稀土磁材、动力电池材料、功率控制模块,是日本企业稳定产线的重要投入。一台整机从铸件、加工件到控制系统,常常跨越两国供应商,这是常态。 数据同样能说明问题。据公开统计,中日年度货物贸易规模常年在3000亿美元量级,结构里机电、化工、汽车零部件占比很高。做的是稳定需求、长期订单,任何一端失衡,连锁反应都会在生产线上直接体现。 把视角拉向制造现场更直白。在很多合资或合作工厂,一台发动机的缸体铸件来自中国供应商,阀系等关键件来自日本企业,电控模块再配套国内外不同品牌。这套组合跑起来多年验证了可靠性,突然切断,替代、测试、认证都要重来,周期长、成本高。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日本在去年对23类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出口限制,产业链当时就做了应对:企业调整采购、优化工艺、分散供应。这是底线思维,遇到问题不慌乱,该谈就谈,该转就转,但不把整体合作一脚踢开。 从时间节奏看,近两年双向交流的主题也在升级。公开报道提到,双方围绕绿色低碳、数字化改造、汽车电动化等开展多场行业沟通,意思很清楚:传统板块不能丢,新板块要加速落地,用新需求去稳住老产线。 有人觉得中国现在能自研,完全不用日本,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自研要做强,但不等于自闭。日本在高精加工、检测设备上仍有优势,中国在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控、终端应用上推进更快。互补做得好,产线就稳,研发就更连续。 发动机只是一个窗口,背后是更大的工业协同。无论是航空用涡扇、地面用发电机组,还是汽车用混动系统,配套件、测试标准、认证流程,都需要跨企业、跨区域协同完成,这些环节稳定,整机才稳定。 垂秀夫提醒“别走极端”,落到工厂就是几个动作:稳定现有订单,确保关键零件不断供,盯住新技术合作不放松。企业把节奏握住,员工有班上,用户不缺件,产业链就不会被噪音打乱。 说到底,经贸是主线,技术是抓手,供应是地基。把这三件事摆稳,中日做事才有持续性。遇到争议,按规则办、按合同走,不把问题外溢到生产端,这是对行业参与者最负责的做法。 结尾就一句话:稳住生意、守住底线、推进合作,发动机的这条线已经给了答案。只要把链条拉紧,生产和研发都能持续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