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据媒体报道,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临时赴京行程。 1月17日抵京的现场画面很直白,被媒体追问也不多说,行色匆忙。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降温动作,先把面对面谈起来。 说到底层原因,还是经贸联系太密。中日货物往来体量常年居前列,中国长期是日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产业链高度交织。如果关系紧张,供应和订单都会受影响,这一层面容不得拖。 具体到制造环节,日本车企、机床、化工企业在中国有大量产能和销售网络,零部件和终端都离不开这条线。而单靠国内消化,压力会迅速显现。所以这趟行程,更像是为产供链稳住节奏。 安全层面也绕不开。东海局势不时起伏,海上执法力量常态活动,再叠加外部军力出现,复杂度上升。面对面沟通能减少误判,把高风险点逐一压下来。 看装备升级,日本正推进远程打击能力建设,F-35采购规模明确到147架,海空力量持续更新。对应地,中方的歼-20、运-20等机型已形成体系。硬件都在提速,更需要把热线和现场处置规则用起来。 技术领域的摩擦也在加码。2023年日本对芯片设备设限,企业侧的反馈是成本和周期随之变化。中方加快国产替代,这种你紧我跟的态势,会推高两边的试错成本。 舆论上,近期的强硬话语带来外界不小关注。但市场的反馈更直接,投资和订单会立刻给出信号。所以话语再硬,动作必须稳,避免情绪化走向。 这次低调来京,说明内部已有需要对外沟通的共识。公开对抗只会增加不确定,先把沟通通道稳定下来,才有后续空间。 拿周边做参照,韩国对华出口占比不低,保持沟通,产业链受益更直观。日本要稳住自身制造和技术优势,同样离不开这条线。 时间往前推,去年中日两军直通电话已开通。今年把它用足,用在海空接触、演训通告、突发事件处置,减少现场摩擦。 落点要清晰,经贸和安全都是实际问题,靠可执行的清单来处理。这次来京,应把容易落地的事项先定下来,比如具体会晤安排、工作层技术对接、风险通报机制。 稳定是核心,节奏稳住,风险就能降下来。把这趟行程做实,比任何场外话更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