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妻多夫”该如何生活?妻子苦不堪言:和五兄弟轮流过夜,一点都不幸福。  

未央细说 2025-11-18 22:15:15

印度“一妻多夫”该如何生活?妻子苦不堪言:和五兄弟轮流过夜,一点都不幸福。   这种结合方式主要扎堆在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哈蒂人和帕哈里人部落是主要群体,翻出老黄历看看,20世纪初喜那乌尔邦的不少村落里,三成以上的婚姻都是这种模式。   说穿了,根子还是穷出来的——山里土地就那么点,平均每户只有0.8公顷耕地,要是兄弟分家各自娶妻,土地一分割,每家都得饿肚子,这么一来,娶一个媳妇全家共用,既能保住土地不分散,又能控制人口增长,饥荒年月还能避免资源闹崩。   部落长老们总说这是“生存智慧”,可没人问过女人愿不愿意吃这份“智慧”的苦,普里雅的母亲就是这么过来的,嫁给四个兄弟,生了六个孩子,40岁不到背就驼了,眼睛也熬得看不清针线。   在喜那乌尔邦的哈蒂部落里,这种婚配形式有个专门的叫法——乔迪达拉,也有人称它德劳帕迪习俗,规矩还挺死,基本只在兄弟之间实行,姑娘们大多16岁左右就被嫁过去,婚礼要办整整三天,第一天是“洁净礼”,新娘得用姜黄粉涂抹全身;第二天“火塘仪式”,要围着部落圣树转圈;第三天“兄弟认亲”,新郎们按长幼顺序给新娘系上红绳。   热闹得像过节,可这热闹是别人的,新娘子从火塘边抬起头时,看着眼前几个年纪相仿的兄弟,心里早就凉了半截,婚后更没什么个人空间,家里的田地、牛羊全归集体管,连她自己编竹篮挣的钱都得交到公账户上,想买块花布做衣裳都得跟兄弟们商量。   最让妇人难熬的还是夜里的安排,轮流过夜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今天跟大哥睡在牛棚旁的小屋,明天换二哥住的阁楼,连个放私人物品的箱子都没有,生下孩子都分不清亲爹是谁,只能跟着家族姓“拉伊”,家里的兄弟全叫“爸爸”。   普里雅生大女儿时难产,送去镇上医院花了不少钱,回来后大哥埋怨她“败家”,三哥怪她“耽误农活”,没一个人问她疼不疼,这些年还好些,山外修了公路,旅游业慢慢起来了,不少年轻姑娘宁愿去山下酒店当服务员,也不愿再走这条路,政府2024年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喜那乌尔邦这种婚姻只剩不到8%,比上世纪少了三分之二,可那些已经陷在里面的女人,日子还是没发过顺。   说起来也讽刺,法律上早就不承认这种事了,印度1955年的《印度教婚姻法》明明白白写着,一妻多夫算无效婚姻,还能按重婚罪论处,最高可判七年监禁,可山里的部落有自治权,人家根本不拿登记当回事,照样办三天婚礼,照样兄弟共妻。   去年阿萨姆邦刚通过新法案,严打一夫多妻制,还规定给受害妇女赔偿,可到了喜马偕尔邦,警察连山都懒得进,女性权益组织“雪域女声”的志愿者进山宣传时,还被部落长老赶了出来,说她们“破坏传统”,倒是年轻一代自己在悄悄变,普里雅的小叔子就偷偷跟她说,等攒够钱就去城里打工,娶个自己喜欢的姑娘,过一夫一妻的日子。   上个月山里来了个纪录片剧组,拍普里雅的日常,镜头里她强颜欢笑地演示怎么给五个丈夫缝衣服,转身后却躲在柴房里哭,记者问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望着远处的雪山说:“想让女儿去山下读书,将来当老师,不用再跟我一样。”这话被婆婆听见了,当晚就把她的被褥扔到了院子里,骂她“不安分”。   说到底,这习俗就是经济困窘逼出来的怪胎,用女人的幸福换土地不分割,用集体名义压个人意愿,这些年政府搞过土地改革,给每户分了些新耕地,可山区气候恶劣,收成还是没保障。   倒是旅游业带来了点希望,不少人家开了民宿,女人也能当导游挣钱,腰杆慢慢硬了起来,普里雅现在也学着用手机拍短视频,记录山里的生活,没想到还吸引了不少粉丝,有人给她寄来书本和衣服,还有律师联系她,说能帮她争取权益。   你说这种熬了几代人的苦,是不是快熬出头了?当年轻姑娘敢说“不”,当法律真正走进大山,那些压在女人身上的规矩,总能被慢慢打破吧?评论区聊聊呗!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