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欧盟传来大消息了。11月15号,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说,价值8.3亿欧元的武器和军事装备,已经全送到乌克兰了。这事之所以让人关注,核心不是援助本身,而是这笔钱的来路——既不是欧盟各国凑的税钱,也不是募捐来的,而是欧盟冻结俄罗斯资产后,存在银行里赚的利息钱。 别看这笔钱来得似乎挺轻松,说白了就是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放在欧洲清算银行里自己生出来的钱,今年前九个月光利息就滚出了30亿欧元,这简直像是一台自动印钞机在不停运转。欧盟这边已经第二次用这种利息给乌克兰送军火了,操作起来那叫一个顺畅,直接走欧洲和平基金的通道连各国议会投票都省了,效率确实高可争议也一点没少。 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这冻结的资产名义上还是人家的钱,现在拿它产生的收益去支援对抗方,这在国际上还真是头一回见这么玩的。别看现在只是动用了利息部分,可那笔被冻结的母资产规模高达1910亿欧元,到2027年光利息就能攒到150亿欧元,这么大一块蛋糕怎么切可就成了烫手山芋。 布鲁塞尔那帮专家们现在头疼得很,摆在面前就三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最直接就是把俄罗斯资产全部没收,这样能一下子拿到大笔资金,可这就好比把别人存你这的押金直接吞了,以后谁还敢把资产放心放在欧洲。第二条路是发欧洲债券先把钱凑起来用,可欧盟内部二十多个国家各有各的小算盘,想让德国和波兰想到一块去比登天还难。第三条路最省事就是维持现状不动,可乌克兰战事吃紧,要是后续资金跟不上前面投入可能就打水漂了。 丹麦这次援助还藏着更深层的打算,他们不光送现成的武器装备,更在帮乌克兰重建自己的军工体系。现在乌克兰工厂已经在加班加点生产火炮和无人机,后续还要投26亿欧元打造自主国防能力,这明摆着是要让乌克兰从靠人喂饭变成自己会做饭。 西方国家的援助策略明显转向长期化,德国已经规划到2026年的120亿欧元援助,最近又追加10亿美元。这些国家看来是铁了心要打持久战,毕竟乌克兰战场已经变成高科技试验场,连伤员跟踪和无人机调度都用上了eBaly系统,传统作战方式正在被科技重塑。 这笔冻结资产的处理方式正在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今天可以拿俄罗斯的资产收益去军援,明天是不是也能这样对待其他国家的海外资产。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石就是资产安全保障,这个口子一开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让各国重新评估跨境资产的风险。 眼下最现实的问题是乌克兰每天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作战,而西方国家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用冻结资产的利息来填这个坑看似巧妙,实则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复杂的法律和地缘政治冲突。这场围绕资金用途的争论恐怕会比战争本身持续更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