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记者在浦东机场,看到前往日本的值机柜台前,排起长队的中国人。估计心情复杂极了。 他在浦东机场举起相机的那一刻,有些事大概已经说不清了。 人山人海的值机柜台前,不是飞欧美,不是去东南亚,而是扎堆飞往日本,日本记者站在一旁,眼神复杂,仿佛镜头里拍下的不是游客,而是一场民意的现场投票。 这个画面,既熟悉又陌生,让人一时间分不清:这是经济行为?还是情绪转折?亦或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注脚? 从2025年的出境游数据来看,日本不只是“热门”,简直是“爆款”,订单量比去年翻一倍,牢牢占据榜首 但谁都知道,中日关系可没那么“温情脉脉”,历史的沉淀、现实的摩擦、情感的起伏,一样不少。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游客为什么还那么爱去日本? 先看最直接的原因:钱。 日元持续贬值,已经让不少中国游客觉得“去趟日本,比去海南还划算”,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游客在日本的消费额突破5000亿日元,占了外国游客总消费的近三成。这笔账算下来,不去都觉得亏。 更重要的是,飞日本变得比以前方便多了,航班恢复得快,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航线,频次不仅回到疫情前,还直接超车了。 机票便宜、签证好办、落地消费低,吃得好、买得多、玩得久。这么一看,日本的确是性价比之王。 所以说,尽管网上情绪火热,实际行动却很冷静,民众把票投给了价格、便利和服务。 和十年前不同,现在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已经不是单纯去扫货的买家了。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挤东京、大阪,而是转向岐阜、鸟取、金泽这些地方,深度游、体验游成为主流,泡温泉、吃怀石料理、去乡下看雪、甚至连医疗体检都安排上了。 有人去看樱花,有人去学茶道,也有人带孩子去感受动漫文化的原汁原味,这背后,不只是消费升级,更是心态的变化。 中国游客对日本的了解在加深,对文化的兴趣也更真诚,不是一窝蜂的“网红打卡”,而是更像一次“文化穿越”。 而这一切,都在不断刷新日本本地人的认知,很多日本商家对中国游客的印象已经从“大手大脚买电饭锅”变成了“懂行的文化旅人”。 当然,这一幕的复杂性,并不止于旅游本身,2025年,距离二战结束整整80年,历史的重量依然存在,每当提到中日关系,历史问题总是绕不开的坎。 这也是为什么,当看到中国游客排长队飞日本时,总有人会感到“别扭”。 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在“淡忘历史”?是不是在“纵容对方”?但也有人说,真正的民族自信,不应该是拒绝交流,而是在记得的同时,也能走出去。 其实,这种矛盾正是很多普通人的真实状态:一方面对历史有情绪,一方面对日本的服务、文化和便利性又确实认可,这并不是“矛盾”,而是“复杂”,而复杂,才是正常的人性。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坚持的是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对外政策;从个人角度看,游客们选择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性价比,这两者并不冲突。 站在浦东机场拍照的那位日本记者,估计心里也五味杂陈。 一方面,日本政府这些年对华政策起伏不定,政治氛围并不友好;可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的旅游业、零售业却又高度依赖中国游客,说到底,日本也在经历“经济现实”与“政治情绪”的拉扯。 中国游客越多,日本的经济越“回血”;但中国游客越多,日本本土舆论又越紧张,这种左右为难的状态,不只是中国人有,日本人也一样。 所以说,那位记者的镜头里不是简单的“长龙”,而是两国关系的现实写照,联系越紧密,心结越难解,但也正因为这种牵连,中日关系才没有完全滑向对抗。 经济在拉近彼此,文化在加深了解,历史却时不时提醒我们:这段关系,不能简单处理,中国游客的行为里藏着务实,也藏着情绪;日本记者的镜头里有惊讶,也有无奈。 两国之间,不再是你来我往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认知、选择和未来的多维对话。 真正的强大,不是拒绝交流,而是在交流中保持清醒;真正的自信,不是拒绝去日本,而是在日本也能挺直腰板、从容表达。 接下来的中日关系,不会因为一趟航班改变走向,但每一次接触,都是一次新的可能。民间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国家之间缓和的潜在支点。 毕竟,历史不会被遗忘,但未来也不会自动到来。 中日之间,既不能一厢情愿地幻想友好,也不能一味对立地拒绝往来,真正的成熟,是在现实中找到平衡,在交流中争取主动。 长队之外,是普通人自己的选择;长队背后,是大国之间的必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