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澳大利亚政府突然宣布了2024年版国家防务战略和综合投资计划,明

优雅高耸的山丘 2025-11-18 14:18:36

果不其然。 澳大利亚政府突然宣布了2024年版国家防务战略和综合投资计划,明确要把远程打击和核潜艇项目往前推。 说回大家熟悉的那点“反差”,生活里南北颠倒也就图个新鲜,到了安全层面,中澳其实是在走两条路:一边自己加速把底子打实,一边更多靠伙伴把短板补齐。 造舰这块最直观。国内这几年,052D、055持续交付,电子设备、导弹、指挥系统配套同步推进,海上编队拉出去就是完整链条。对照澳洲,霍巴特级驱逐舰主打升级防空和指挥能力,亨特级护卫舰项目几度调整,排水量、系统搭配都在微调,节奏不算快。这落点很清楚:一个是规模化滚动生产,一个是稳步升级加新造混合。 水下力量更能看出先后顺序。国内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双线推进,反潜巡逻和远海实操的公开画面已经不少。澳洲依AUKUS分阶段走:先在本土建立核动力保障能力,再引入美国艇过渡,最后转向与英方推进的新型艇,节点集中在2030年代之后。结论不绕弯:澳洲要上台阶,但路程长,保证环节多。 空中这条线同样分明。歼-20形成多批次列装,配合预警机、加油机,把空中探测和续航一起拉长。澳洲F-35A是主力,按文件强化JASSM-ER、LRASM等远程打击配套,强调从更远位置发起打击。两边的取向不同:一边追求体系里面的纵深与覆盖,一边突出远程点穴。 远程火力的地面部分也能对上号。国内远程火箭和岸基反舰能力的演练越来越常态化,和海空力量互相搭成网。澳洲引入HIMARS等新系统还在铺设期,训练、弹药供应链、本地整合都要时间。归纳一句:思路一致,完成度不同。 保障能力是细水长流的活儿。国内补给舰、综合保障舰数量和吨位都在上台阶,远海补给和维修链条更完整。澳洲弹药本地化生产刚起步,远程弹药的产能与库存管理要边建设边用。这影响的不只是一次演训,而是能不能把强度维持住。 联合训练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国内近海、远海的多军种合练频次在提升,科目更贴近实战链条。澳洲和美英日等伙伴的联合演训密集,战法、通信、后勤依靠伙伴体系对接。两边都在强化协同,只是一个以自有体系为主,一个以伙伴网络为主。 地理条件带来的训练差别也很直接。澳洲北部沿海水域广阔、人口密度低,达尔文一线适合长时间海空活动;国内东南沿海气象变化更快,台风季对舰载运行、补给组织是实打实的检验。环境不同,磨出来的侧重点就不同。 时间线可以再拉长看。澳洲这版文件把无人系统、远程火力列为重点,采购和试用阶段从2025年起会更密集。国内无人机、无人艇的海上试验已经有公开画面,科目从侦察延伸到协同。落到一句话:两边都在上无人化,只是推进的层级和范围不一样。 人和制度也决定节奏。国内训练强度和协同要求高,编队内分工越来越细。澳洲一直重视安全标准和人员留用,岗位福利、轮换节奏对训练安排有约束。这并非好坏,只是执行方式不同,结果就是节拍不同。 成本和周期是绕不开的现实。澳洲的核潜艇与远程弹药项目单艇单件投入高、建设周期长,任何环节要稳住安全准则。国内规模化生产把不少环节摊薄,更新迭代更快。比到最后,是谁能把供给和训练长期稳定地顶住。 把这些拼起来看,生活里“南北颠倒”的新鲜劲儿,放到安全层面就是两套路径的直观外观:一个追求完整、持续、可扩展,一个强调外联、远程、关键能力补齐。 结尾不兜圈:中国的节奏是自建为主、体系推进;澳洲的节奏是伙伴加持、重点突破。路径不同,但核心目标都指向稳定与可靠。看清节奏,才能判断谁能把长期强度维持到位。

0 阅读:1
优雅高耸的山丘

优雅高耸的山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