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鲁迅和许广平避孕失败,许广平意外怀上了儿子,一直想丁克的鲁迅,看到儿子第一眼,忍不住撇嘴说:“臭小子,怪不得如此可恶。” 1906年,在母亲的安排下,鲁迅娶了当地的女子朱安。 朱安是一位裹着小脚、不识字的绍兴传统女性,这段婚姻显然缺乏感情基础。 结婚后不久,鲁迅便南下求学,而朱安则留守家中操持家务。 二人一生无子,家庭生活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尽管如此,朱安始终以鲁迅妻子的身份为傲,默默承受生活的苦涩,没有一句怨言。 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抱有明显的不满,但因母亲及传统观念的束缚,他没有选择离婚。 或许,这是他以当时身份能做出的最大妥协。 而对于许广平,则是鲁迅生命中的一道转折。 1923年,他在北平女师大教学期间认识了这个来自广东的年轻学生。 许广平年纪比鲁迅小18岁,性格大胆且热衷探索社会真理。 两人从通信交流开始,逐步形成了深厚的感情,并在1927年开始公开同居生活。 他们历经了广州到上海的辗转,终在动荡的时局中一起定居于上海。 许广平不仅是鲁迅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也是家庭生活中的贤内助,两人感情牢不可破。 对于孩子的问题,鲁迅一开始便持保守态度。 他年近五十时,社会动荡不安,他认为养育孩子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 于是,他和许广平一致决定不要孩子。 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1929年,许广平意外怀孕。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两人内心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在经过震惊与犹豫之后,他们选择迎接这个生命的到来。 周海婴的出生,让鲁迅这个本不想为人父的思想家有了全新的体验。 他的名字——“海婴”,既显得温柔又充满寓意。 他生于上海,这名字或许也寄托着父母对这座城市的感情。 尽管初见时鲁迅嘴里嘀咕了一句“臭小子,怪不得如此可恶”,事实上,那是他紧张和喜悦交织下的自我调侃。 甚至,他连签名为儿子报户口时,手都在抖。 日后的鲁迅虽然嘴上严肃,但对这个意外降临的孩子关怀备至。 外人眼中的他或许冷峻、犀利,但家中却不乏温情和耐心。 周海婴调皮捣蛋,弄得楼上楼下鸡犬不宁,邻居时常上门抱怨,鲁迅每次却轻描淡写地道歉,还开玩笑地称呼儿子为“臭小子”。 当许广平因孩子的顽皮而训他时,小海婴总会聪明地躲在父亲的书桌下。 鲁迅的教育风格则远比同一时代的其他父母开明。 他从不急着让周海婴步入课堂,反而主张孩子自由地玩耍。 在周海婴年幼体弱时,鲁迅也曾亲自照料,哪怕他曾妄图舍弃学习医术,但这却成为照顾孩子健康的一种意外助力。 据周海婴的描述,父亲对他既亲切又民主,就连名字都说“若将来不喜欢,自己可以换”。 幸福的家庭生活并未持续太久。 1936年,仅仅55岁的鲁迅因肺病去世,7岁的周海婴随母亲搬去了杭州。 幼年的周海婴开始蜕变,变得日益沉稳,并展现出对摄影艺术的浓厚兴趣。 他拿着相机拍摄街头的一草一木,透过镜头释放情感。 成年后的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并投身无线电领域,成为广播电视领域的专家。 他的一生远离父辈光环,选择了低调而踏实的路。 周海婴在晚年将大量鲁迅珍贵遗物捐献社会。 他用公正坦然的笔触记录了父母的故事,从未刻意美化,也未讳言。 透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段真实的时代浮影,一个包办婚姻、一段自由恋爱,以及一个意外的生命,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丝圆满。 这样的家庭变奏,究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还是个体选择的勇敢表达? 你的家庭传统又是怎样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态度和故事。 或许,每一次深刻的思考与交流,都是超越时间的意义在延续。 信源:“丁克斗士”鲁迅意外得子,嫌弃是可恶臭小子,最终却成宠娃狂魔-雾隐楼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