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中日关系恶化的这么快。14日晚上外交部才刚刚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15日国内包括国航、南航、东航、海航、川航、厦航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集体宣布,日本航线机票可免费退改! 11月中旬的这两天,中日关系的画风突变让不少人跌破眼镜。 14日深夜11点多,“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微信公众号一条带着“郑重提醒”字样的推送悄然刷屏。 红色标题配上严肃的措辞,明确告知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字里行间的凝重感,让不少揣着年末赴日机票的人瞬间心头一沉。 不过十几个小时后,国航、南航等六家主流航司的同步官宣又让人看到了“兜底”的暖意。 日本航线机票可免费退改,鼠标点一点就能搞定,不用再为退改费犯愁。 而一切的导火索,都源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接二连三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的出格举动。 11月7日的日本国会现场,她当着所有议员的面抛出惊人言论,直言“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 不仅把中国内政和日本安全强行捆绑,还暗示日本自卫队可能动用武力介入。 这番话绝非一时口误,回溯她的过往言行就能发现,这是一场蓄意的挑衅:今年4月还是国会议员时,她就偷偷窜访台湾,大谈“日台安全合作”。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她非但拒绝收回言论,还强硬宣称这是“日本政府的正式立场”。 日本前首相石破茂在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直言,这种言论等同于“公开点燃火药桶”。 面对如此直白的挑衅,中方的回应快准狠,且每一步都站在保护公民利益的立场上。 14日深夜的那份“郑重提醒”,是外交部领事司发布的最高级别旅游警示,里面明明白白列出了两大风险:一方面,今年以来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直线上升。 多起街头袭击案至今未破,安全环境持续恶化;消息一出,原本热闹的赴日旅游交流群瞬间安静。 15日中午前,国航、南航、东航等六家航司的退改政策就陆续上线,细节考虑得十分周全。 政策发布当天,日本航线的退改咨询电话被打爆,接线员忙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仅当天下午就处理了近万笔退改订单。 这波退改潮对日本旅游业的冲击,相当于直接掐断了年底的“黄金收益期”。 可能有人会问,中方的提醒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事实恰恰相反,在日中国公民的安全风险早已不是空穴来风。 中国驻日使馆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领事保护报告显示,短短半年内就处理了137起涉中国公民人身安全的案件。 其中东京新宿区和大阪梅田区发生的3起针对华人的随机袭击案,因凶手迟迟未能归案,在华人圈引发了不小的恐慌。 而且政治风波很快就蔓延到了经贸领域,首当其冲的就是刚有回暖迹象的日本海鲜对华出口。 就在一个多月前,中方刚重启日本部分海鲜产品的进口,首批扇贝、金枪鱼等产品历经层层检验后,终于摆上了国内部分超市的货架。 可没想到,高市早苗的一番挑衅言论,让消费者对日本海鲜的抵触情绪瞬间升温。 15日,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被追问此事时,只含糊其辞地表示“这与日本方面的认知有差异”。 还强调“日中之间需要加强多层次沟通”,对高市早苗的挑衅言论却只字不提,全程回避核心问题。 反观中方,态度始终坚定且明确,从11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 到14日驻日大使吴江浩约见日本外务事务次官进一步施压,再到1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再次重申立场。 每一次表态都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任何人都不能触碰,日方必须立即纠正错误言行。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让其挑衅行为显得格外“矛盾”。 公开数据显示,日本高端制造业离不开的镓、锗等关键原材料,90%以上都要从中国进口。 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汽车出口量达到8.2万辆,占中国同期汽车进口总量的37%,半导体核心材料对华出口额也占到了其全球出口总量的21.6%。 说白了,日本一边想在政治上挑衅中国,一边又舍不得放弃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利益,这种“又想占便宜又不想守规矩”的心态,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什么“国际问题”,而是中国不容置喙的内政,这不仅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更是日本政府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白纸黑字承诺过的内容。 高市早苗的一系列言行,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外交礼仪,更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公然侵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严重破坏。 如今的局势已经十分清晰,中方的每一步举措,都是基于事实和法理,既是在保护本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在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如果日方依然执迷不悟,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视中方的严正警告,那么等待它的必将是更严厉的反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