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网传泰国国王突然宣布了“先选边站”。目前未见权威渠道证实,但相关讨论已经热了起来。 先把盘面摆清:泰国长期走灵活路线。1917年暹罗对德奥宣战,参与一战尾声;1941年日军入境后签协定,1942年对英美宣战,后期出现“自由泰”抗日力量,战后与英方和解。这条路数的核心一直是求稳。 落到当下,泰国一边参加“金色眼镜蛇”多国演训,与美军多年保持合练;一边同中方有“鹰击”空军联训、“蓝色突击”海军陆战队联训。两边都熟,节奏平衡,目标是把安全和外贸两头兼顾。 装备采购最直观看法:空军有瑞典“鹰狮”战机和“爱立眼”预警机,陆军用上美制黑鹰直升机和“斯崔克”步战车,也引进中国产VT-4坦克,并推进S26T潜艇项目。来源多元,关键在价效比和维护链。 对照周边,有的国家把训练和采购几乎押在一方,短期支援到位快,长期维护和补给容易被掣肘。泰国把来源拆开,零部件、弹药、教官多条路径,平时成本略高,关键时刻可用性更稳。 说到潜艇,S26T因发动机问题一度推迟,泰方持续与供方沟通替代方案、期限和赔付。这表明它不会被一单交易绑死,在合作和回旋之间留余地。 再看空军,泰国把“鹰狮”和预警机打包使用,数量不多,但配合合训,重点放在态势感知、指挥协同和勤务保障,把小规模体系运行打扎实。 海上方向,泰国重视安达曼海与暹罗湾的通航秩序,常态巡逻与多国联训并行。谁更靠近,往往取决于演练科目是否实用、救灾合作是否顺畅,而不是口头表态。 这套打法给我们一个直观启示:对外合作按“能落地、能维护、能续期”来核算。装备到手、训练跟上、备件不断线,伙伴的信任才会累积。 放回那句网传“选边”,就算真有类似表述,后续落点大概率体现在演训频次、军贸清单、通航协作等可量化项目上,而不是情绪化的站位。 小国求稳不是骑墙,是在限定目标和成本下做取舍。理解这一点,就能读懂泰国过去一百年的路线。 对我们而言,把合作做细、把项目做稳,比盯着一句话更有价值。 收个尾:看动作,看清单,看时间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