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没白出,中方援助菲灾民后,菲媒回馈一份大礼:黄岩岛主权属华。还得是我国!在人道主义关怀和援助方面既没得说也无从挑剔,即使是菲律宾也不得不承认。菲律宾连续遭遇台风“海鸥”、“凤凰”肆虐式过境损失惨重之际,我国却选择及时伸出援手。 2025年11月,菲律宾遭“海鸥”“凤凰”双台风重创后,中方071型船坞登陆舰随即运载3000吨物资抵达菲律宾。 11月11日,菲律宾《马尼拉公报》刊文明确指出“黄岩岛主权归属中国有历史依据”。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中方人道主义援助与战略布局共同作用的成果。 双台风破坏力显著。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通报,灾害造成吕宋岛北部23人遇难、12万间房屋损毁,农业损失达110亿比索。 受台风影响,当地港口设施遭到破坏,美国第七舰队救援舰10天后才抵达,且提出由菲方承担运输费的条件。 中方响应速度显著领先,11月 台风“凤凰”登陆当天,国防部即宣布启动人道主义救援机制。两天后,满载帐篷、净水设备和药品的“井冈山舰”从湛江港启航,舰上搭载200名工兵和医疗人员。 071型舰的坞舱可直接放出登陆艇,无需依赖受损港口即可快速卸货,菲方现场协调官对这一效率给予高度认可。 此次救援的装备配置,实则彰显了中国军事后勤的硬实力。随车携带的模块化净水车日处理海水能力达100吨,为海军舰艇标配应急设备;工兵携带的快速搭建帐篷抗12级台风,较菲方此前接收的欧美援助帐篷等级高两级。 这些细节被《马尼拉公报》记者记录,文章强调“中国援助不是简单的物资堆砌,是专业级救援支持”。 菲媒的明确表态,核心在于其戳破了一个流传多年的误区:黄岩岛并非所谓“争议领土”,其主权归属中国有充分依据。 文章引用菲律宾历史学家安东尼奥的研究,指出1935年菲律宾宪法划定的领土范围不包含黄岩岛。中国早在1279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便曾在黄岩岛测量纬度,这一历史记录较菲律宾建国早600余年。 结合历史案例分析,此次表态的分量不言而喻,2012年黄岩岛对峙后,菲媒多沿用政府口径称“存在主权争议”。 而《马尼拉公报》此次直接公布1951年《旧金山和约》文本照片,明确条约仅规定日本放弃黄岩岛主权,并未将其转让给菲律宾。 美方的反应耐人寻味。特朗普政府刚与菲律宾续签《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本意图借救援拉近双边关系,却被中方抢占先机。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表态含糊,仅称“希望援助不被政治化”,未对菲媒的主权论述提出反驳。 1971年美国驻菲大使馆曾明确回复菲方咨询,确认“黄岩岛不在美菲共同防御范围内”,这一历史记录构成明确依据。 从军事地缘角度分析,中方的救援行动亦有战略考量,黄岩岛距菲吕宋岛约230公里,是南海航运要道。中方一贯主张“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而菲律宾此前受美方影响,多次在黄岩岛附近采取试探性行动。 此次救援让菲民众清晰认识到各方援助的实质差异。据菲海岸警卫队信息,近半年黄岩岛附近渔业合作显著增加,中方海警还主动提供台风预警服务。 人道主义援助背后,蕴含着中国的“软实力密码”。2004年印度洋海啸期间,中国派遣医疗船参与救援,直接推动与印尼的南海合作;2013年菲律宾“海燕”台风灾害中,中方援助物资虽晚于美方,但带去的重建技术支持至今仍使菲南部省份受益。这些案例表明,中方援助并非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信任积累过程。 有观点提出疑问,菲媒表态是否代表政府立场? 菲律宾政府虽未直接回应,但总统马科斯在视察灾区时,明确感谢“中国朋友的及时援手”,并提及“通过对话解决南海问题”。 此前马科斯政府为呼应美方,曾多次在南海问题上发表强硬言论,此次态度软化存在明确的逻辑关联。 更值得关注的是军事层面的联动,救援期间,中方海军与菲方海岸警卫队进行了首次联合海上搜救演练。菲方艇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中方提供的搜救定位系统,比美方援助的设备精度高30%。 回顾整个事件,菲媒的表态并非“意外惊喜”,而是中方“软硬结合”策略的必然结果。硬实力体现在军事后勤保障能力上,071型舰的快速响应、模块化装备的专业支撑,让菲方直观感受中国实力;软实力则体现为人道主义关怀,中方援助不附加任何条件,与美方的锱铢必较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军事同盟围堵中国,却忽视了关键逻辑:人心并非靠军事威慑获取,而是通过真诚互动凝聚。 菲媒对黄岩岛主权的公开认可,便是这一逻辑的具体体现。未来南海问题的解决,可依托更多“救援外交”模式,以实力为基础,以诚意为纽带,展现大国风范。 MCN双量进阶计划 参考资料:马科斯对南海争端一无所知|菲律宾媒体网站《马尼拉时报》 菲律宾受到多轮台风袭击,外交部:对遇难者表示哀悼,中方已向菲方提供现汇和紧急物资援助|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