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一校长退休,拒绝百万年薪,前往山区支教,谁知,半年后,学生就消失了60多个,校长慌忙向教育局询问,电话那头传来的回应,让他心头一紧:“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立群退休那年,身边的人都以为他会去享受生活,可他偏不,他选择去了贵州的台江县,这地方偏,经济不发达,学校条件远不如杭州,可他一点没犹豫,明明有人开出百万年薪挖他,他全都谢绝了,直接去了那个很多司机都不愿意去的山区县。 他刚到台江民族中学,发现现实比想象中还要艰难,学校的食堂只有一个,学生们排队要排很久,经常耽误上课,宿舍是教室临时改的,孩子们挤成一团,校园里秩序混乱,学生经常逃课,抽烟打架也常有,老师上课有时20分钟就溜出去抽烟,备课也很马虎,最让他头疼的是,本科上线率极低,最少的时候一年只有一个孩子考上一所重点本科。 刚上任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开学后,几十个学生没回来,当地教育部门觉得很正常,说往年还要多,这已经算好的了,可他觉得不能这样,他查了名单,开始一家一家地去找,每次去家访,他都穿得很正式,山路难走,有时要步行好几个小时,鞋子磨坏了就换,他见过带着厚茧的孩子,见过墙上倒着贴的奖状,只因为家里人不识字,有的家里经济困难,孩子不得不外出打工,有的女孩已经准备结婚,他每到一户,都会耐心讲读书的好处,把自己见过的例子一一说给家长听,很多家庭听了之后,被他的真诚打动,孩子回到了学校。 学校的老师原本有些敷衍,讲错内容也不在意,他下定决心要整顿教师队伍,谁不认真备课、上课随意的,他就让老师停课反思,还专门设立了奖教金,把自己多年来的奖金拿出来,每年奖励教学优秀的老师,为了让老师们进步,他联系杭州的学校,安排老师去培训,回来再把经验带给大家,慢慢地,老师们变得积极,教学质量也有了提升。 学校硬件也在改善,他四处筹钱,把原本的一个食堂扩建成三个,课桌椅也都换了新的,学生宿舍重新整理过,生活条件有了大的变化,可他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让孩子们有目标,他在校园里专门划了一块地方,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理想写下来,装进瓶子里埋到地下,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实现梦想。 他还特别关心贫困学生,有的孩子因为家里没钱差点辍学,他就自己掏钱补助,每次发工资,除了基本生活,剩下的钱基本都用来帮学生,有时还发动亲朋好友捐助,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读书,有个女生成绩很优秀,但家里条件太差,平时只带点咸菜来学校,他发现后,专门为她买了画笔和画纸,鼓励她发挥特长,后来,这个女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成了村里的骄傲。 台江民族中学的变化很快就显现出来,原来学生们上课没精神,纪律也不好,后来慢慢变得认真了,校园里出现了更多的笑脸,最明显的,是高考成绩节节攀升,刚来那会儿,本科上线率很低,几年后一下子涨到了七成多,很多学生考上了大学,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尤其是女生,升学的比例比男生还高,家长们的观念也变了,原来有些地方,女孩很小就被安排订婚,可后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把女儿送进学校,希望她们能有更多选择。 陈立群在台江的几年里,几乎没怎么休息过,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早晚自习都亲自巡查,他不是为了管纪律,而是想给孩子们一个能安心学习的环境,他带领老师们做教研活动,手把手教年轻老师怎么备课、怎么教书,他说,自己总有一天要离开,只有把本地老师带起来,学校才能真正变好。 高考结束后,他总会亲自把录取通知书送到学生家里,看到家长和学生的笑脸,他觉得一切都值了,台江民族中学也因此成了全县最受欢迎的学校,甚至有周边县区的孩子慕名来读书,过去高考那天,校门口没什么人,后来,家长们都会专门回家陪孩子参加考试,出租车司机也会主动免费送考,他带来的不仅是成绩的提升,更是整个社区对教育的尊重。 几年下来,陈立群自己没拿过一分钱工资,反而捐出了几十万,他原计划只支教一年,结果一干就是几年,直到身体实在吃不消,他才回到杭州,可他没彻底离开教育事业,还是常常回贵州,帮当地老师培训,把经验传下去。 有人觉得他太傻,放着好生活不享受,非要到那么苦的地方,但他从不后悔,他觉得,能帮孩子们多一个选择,多一条路走出大山,就是最大的收获,他在台江留下的不只是那几年漂亮的高考数字,更让大家相信了读书的意义,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支持孩子上学,村寨里也出现了奖励学子的风气。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时代楷模陈立群——八年支教,初心依旧在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