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至今不知道,曾经引发激烈争夺的588万平方公里土地,如今大片依然沉睡。一边是当年不惜流血抢来的“宝地”,一边是现在荒草遍野、人口稀少的现实,这种反差本身就像一面镜子:领土到手,就真算“拥有”了吗? 19世纪中叶,清朝内外交困,两份条约切走了外东北约100万平方公里,随后大片中亚土地也被纳入版图,总面积接近三分之一个中国。那些地方并不贫瘠,既有不冻港,又有油气和黑土地,曾被视为通向太平洋和资源宝库的关键出口。按常理推断,被如此看重的区域,应当迅速变成繁华前沿,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远东联邦区如今面积惊人,却人口稀少,很多地段仍停留在近乎原始状态。耕地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大片黑钙土从未翻耕,就像买下了一座城,却只点亮几盏灯。为什么会这样?极端寒冷、永久冻土抬高了修路建房成本,苏联解体后经济重点又偏向欧洲部分,人口与资金持续向西流动,当地工业单一,主要依赖采矿,农业和制造业难以形成吸引力,“地有了,人却留不住”。 近年推出的“远东一公顷”计划,更多像一次试探而非全面转向。有限资源大多集中在矿区和军事要地,广阔内陆仍然沉寂。从实用角度保持一定荒地,反而迎合了安全考量。但这也暴露出一个现实:主权和开发能力,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账本。地图上涂色很简单,真正把土地变成生产力,需要长期投入、产业布局和人口支撑。 这片沉睡土地也在被悄然“重写”。中俄边境贸易区扩大,中国投资者参与农业、林业项目,一种不以主权为目标,而以市场为纽带的合作模式正在成形。曾经通过炮火争来的地方,如今更多依靠资本和合作来激活。领土的意义,从“多一块地”,转向“能不能融入区域网络,创造实际价值”。 这段历史给现在至少两个启示。第一,对任何国家而言,盲目扩张都可能变成长期包袱,治理能力和开发质量才是真正的国力。第二,在主权格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利用合作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共同收益,比执着于旧日恩怨更有现实意义。对普通人来说,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一块土地,能给周边居民带来更好生活,你更在意它的颜色在哪张地图上,还是它能否真正被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