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说实话,除了全红婵妈妈,恐怕没几个奥运冠军妈妈会在采访时直接说,全红婵要是退役

小茹吖 2025-11-17 16:17:42

真说实话,除了全红婵妈妈,恐怕没几个奥运冠军妈妈会在采访时直接说,全红婵要是退役了,希望她能回来读书,因为她现在文化水平不太好。 全红婵 14 岁就站在东京奥运会 10 米跳台的最高领奖台上。五跳三个满分,总分 466.20 分打破世界纪录,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从广东湛江农村走出来的姑娘。 那时候她还没成年,说话带着稚气,面对镜头坦言 “想赚钱给妈妈治病”,朴实的心愿戳中了无数人。可鲜少有人注意到,为了跳水,她的成长轨迹和普通孩子完全不同。 6 岁进入体校,7 岁开始专业训练,全红婵的童年里没有放学路上的打闹,没有周末的补习班,只有泳池里日复一日的起跳、入水。 体校的生活以训练为核心,文化课程只能挤时间安排。有数据显示,国内专业体校的学生,每天训练时长普遍在 6-8 小时,剩下的时间里,除了吃饭睡觉,能分配给文化课的只有 2-3 小时。 高强度训练耗尽了精力,孩子们上课走神、知识点跟不上是常事,全红婵也不例外。她自己接受采访时也说过,“数学有点难,有时候听不懂”,直白得和妈妈如出一辙。 这不是全红婵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职业运动员群体的普遍现状。 国家体育总局曾做过统计,在退役运动员中,近三成学历停留在高中及以下,超过六成表示 “退役后转型遇到过文化知识不足的困难”。 以前有位体操名将退役后想做教练,却因为看不懂运动康复的专业书籍,只能从最基础的助教做起;还有跳水运动员转型解说,面对赛事数据和技术分析,常常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词穷。 这些例子都说明,赛场上的荣耀终会落幕,文化知识才是陪伴人一辈子的底气。 全红婵妈妈的话,藏着最朴素的母爱。她见过女儿训练的苦,知道这份成绩是用多少汗水换来的,但她更清楚,女儿不可能跳一辈子水。 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有限,跳水项目对身体的损耗尤其大,大部分运动员不到 30 岁就会退役。 现在全红婵才十几岁,正是学习的黄金年龄,可训练已经占据了她的全部时间。 妈妈担心的不是 “现在文化不好” 丢人,而是怕女儿将来退役后,没有文化知识托底,在社会上立足会吃亏。 反观其他奥运冠军家庭,不是不想提,而是不敢说得这么直接。奥运冠军是国家的荣誉象征,“文化水平不高” 听起来像个 “短板”,怕说出来影响孩子的形象。 可全红婵妈妈不管这些,她眼里没有 “奥运冠军” 的光环,只有 “需要被照顾的女儿”。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实,反而让人觉得格外亲切。 有人觉得,全红婵已经是奥运冠军,将来就算不读书,也能靠名气吃饭。可这种想法太片面了。竞技体育的热度来得快也去得快,每年都有新的运动员冒出来,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流。 而且靠名气变现终究不长久,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拥有更多选择。 就像伏明霞,退役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后来又攻读了博士学位,如今在商界和公益领域都做得风生水起;邓亚萍更是从运动员转型为学者、企业家,她曾说过,“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能帮我克服很多困难,但文化知识才是我立足社会的根本”。 全红婵妈妈的话,也给所有职业运动员家庭提了个醒。培养孩子的竞技天赋没错,但不能忽略了文化教育。 奥运金牌是荣誉,是敲门砖,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一个完整的人生,既需要赛场上的坚韧,也需要书本里的智慧。

0 阅读:70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